■记者 钱澄蓉 陶佳敏
本报讯 和米粉、调馅料、入模塑形、填粉压实、小尺刮粉、上炉开蒸……随着一套行云流水的操作,一屉屉尺糕进入最后的加工阶段。这边尺糕还没出锅,那边的苏氏月饼已经出炉,几名等着趁热“尝鲜”的顾客已迫不及待,而糕点师傅们则忙着帮大家装盒。近日,在“平湖传统糕点制作”非遗工坊平湖康达食品公司内,记者看到了一片忙碌景象。
平湖传统糕点制作是一项非遗技艺。2021年,非遗传承人、赵氏糕点的第五代传人赵启涛,在自家的食品公司内打造了一个非遗工坊,这里的传统糕点也由此走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迎来新的“春天”。“非遗工坊是一块金字招牌,凭着这张‘入场券’,我们的糕点参与了各式各样的展会,走出平湖,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赵启涛说,从2022年开始,工坊的营业额以每年20%到30%速度增长,今年已实现营业额200余万元。
在打开经营局面后,赵启涛开始探索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专门在公司开辟了阵地,打造平湖传统糕点展示馆,以公益性质举办非遗体验、研学、亲子行等活动,致力于传播传统糕点制作技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学习这项非遗手艺。同时,非遗工坊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居民“增收”,“掌握专业技艺的师傅有8名,旺季的时候会请一些技术比较好的阿姨叔叔来打下手。”赵启涛说,这里一年有10多个大小旺季,可吸纳周边100人次的临时用工。
在我市,像这样的非遗工坊还有不少,“平湖圆作”非遗工坊——平湖市淡木工艺品有限公司也是其中之一。非遗传承人陈青华作为该工坊的负责人,对工坊发展十分看好。“工坊落地后,大家对我们的非遗作品有了更多认识,如今月均销售的单品超200件。”陈青华说,她将圆作技艺与文化融合,创作出的报本塔造型汉服压襟、琵琶造型挂坠、莲花造型扇坠等文创,成为工坊内当红产品。更让陈青华高兴的是,她的圆作技艺传授课程,越来越受欢迎,不少年轻人前来学习,圆作技艺不再是“独门手艺”。
据悉,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截至目前已有非遗工坊22处,其中入选省级非遗工坊1处,入选嘉兴市级非遗工坊9处。同时,以打造非遗工坊为契机,不断鼓励特色非遗项目生产性企业积极打造非遗IP,推动传统非遗产业串点成“链”,目前已开发非遗文创产品50余种,开设非遗项目旗舰体验店8家。从数据上看,今年上半年非遗工坊销售额在1800万元左右。
“非遗工坊不断走红、非遗产业蓬勃发展,彰显了我市非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钟雅琳表示,一方面提升了非遗技艺的影响力和扩大了受众面,越来越多的人走入非遗工坊,近距离体验非遗魅力;另一方面,带动周边就业,去年全市非遗工坊带动就业1200余人,今年还有望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