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付良:我是80年代末进入乡镇广电站工作的一名报道员,可我却与这张报纸有着割不断的情,分不开的缘。记得1994年8月《平湖经济报》创刊后,我就开始把自己采写的广播稿,通过邮局投向报社。没想到自己的广播稿变成了铅字印在了报纸上,自此,我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是那段投稿的时光,使我的写作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写作信念。粗略统计,我每年在平湖报上发表的文章不少于百件。得益于这块沃土,我采写的稿件先后刊登在《嘉兴日报》《浙江日报》《农民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
对我而言,《嘉兴日报·平湖版》就像是引领我成长的良师益友。同行路上,她敞开博大的胸襟,提携、支持一批批像我这样起步基层、阅历不深的通讯员走上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在平湖恢复办报三十周年之际,我作为一位与她相亲相伴三十年的老通讯员,总有说不完的感激之情。虽说现在是新媒体时代,但报纸的权威与厚重还是不可替代的,一份报纸的墨香,温暖了多少人的情怀。衷心祝愿《嘉兴日报·平湖版》越办越好!
全陈蓉:我曾是乡镇广电站的基层通讯员,在18年的新闻采访写作路上,与《嘉兴日报·平湖版》结下了特殊的缘分。
相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短平快”,报纸的新闻稿更讲究深度、广度和宽度。在日常的新闻采访过程中,我尽力挖掘现实生活中鲜活又富有时代特征的题材。
我在采访原当湖街道三北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时,意外听到原村党总支书记夏跃生说,他保存着自己在村里担任大队会计以来的41本笔记本,里面记载了村里三十多年的大事小情。我把这个信息提供给上级媒体时,引起了报社和电视台的广泛关注,更是被《浙江日报》等省主流媒体报道。如今这些笔记本被珍藏在平湖市档案馆,成为了新闻采访的一个时代记忆。
当湖街道有部分因病致贫的弱势群体,我和报社记者会经常报道社会各界爱心资助的相关新闻。这一现象引起了街道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省率先成立社区爱心合作社,把扶贫帮困机制外延到每个困难家庭。
把新闻采访触角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架构起桥梁和纽带,真正发挥好新闻媒体的传播作用,那应该是我18年作为基层通讯员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与《嘉兴日报·平湖版》亲密关联的珍贵记忆。
赵勤仙:你在改革的风潮中应运而生,陪我走过了几多岁月。90年代电脑尚未普及,那时你带着油墨气息的方块字,有一种距离产生的美。而我最喜欢的,是你“东湖·语丝”之类的版面,平湖人笔下的酸甜苦辣细腻表达,偶尔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更生亲切。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与你有了更多的接触,从新闻爆料到专版合作,从对接采访到策划深度报道,一次次重大的卫生健康改革、一项项百姓关切的医疗惠民举措、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基层医护故事,都在记者的努力下跃然“纸”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就是这样,忠实地记录着金平湖的风起云涌、发展变迁,也见证着平湖人的衣食住行、三餐四季。小城日常里,有拼搏的汗水、丰收的喜悦,更不乏暖心的故事,你是世界了解平湖的一扇小窗,是平湖递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在“网络时代”和未知的未来,你面临着更多的竞争和压力,但你有你的理想和坚持,我也将献上我的祝福和期许!
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