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钱澄蓉
实习生 孔习羽
通讯员 张丹燕
本报讯 进入三伏天,我市持续高温,哪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在蜿蜒的海岸边,有一群人头顶骄阳斗酷暑,坚守岗位保生产,他们就是码头工人。在位于独山港经济开发区的嘉港粮食码头上,有200多名码头工人,其中人数占比最高、工作环境最艰苦的工种是“辅助工”,他们的职责就是在机械装卸的过程中,辅助、指挥这些设备安全完成任务。
昨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独山港B27泊位,这里货物都按照1至1.2吨的重量装在白色“吨袋”中,装卸吨袋使用的设备是一种叫门机的大型机械,门机一次起吊“提”起10个吨袋,被称为“一关”。从船舱到转运车,每一条卸货线都需要3名辅助工从旁协助,其中船舱内2名、车上1名。他们的工作是将吨袋上的拉绳挂在门机的吊钩上,同时指挥门机驾驶员起吊,平稳放置在车上后,再解开吊钩。
头戴安全帽、身着黄色工作服,手执一根短小指挥棒,当天在船舱内作业的是陶连弟,他已有十多年的工作经验。记者站在暴晒下的码头,已觉炎热,靠近船舱边缘后,明显感受到了船舱内涌上来的热浪。但仓内的陶连弟似乎未受影响,轻轻挥动着指挥棒,调整着挂钩角度,随着一个暂停手势,门机停止转动,缓缓降下挂钩,陶连弟和同事立刻上前,将10个吨袋分别挂在10个挂钩上。而就在他们俯身的瞬间,记者看到,他们的工作服都已经湿透,还有汗水沿着帽檐和下颚不断滴落。但是两人谁都没顾上擦汗,挂钩成功“连接”后,陶连弟的眼睛始终紧盯着10个吨袋,另外一人则紧盯着吨袋的行径路线、以防碰撞,吨袋离开船沿后,车上的辅助工师傅伸开双手,“接手”后续的下放和解钩工作。
当时的温度在37℃,在毫无遮蔽的码头,热意就更加难挡。“船舱内最深可达10多米,如同深井,吹不到风,十分闷热,而且吨袋海运而来,经过长时间暴晒,热得烫脚,再加上太阳直射,船舱内装卸辅助工最是艰辛。”陶连弟说,三伏天船舱内温度要超过40℃,体感类似于坐进了长时间暴晒过的车辆内。拜访中,记者看到码头安全员除了保障装卸安全外,还时刻紧盯舱内辅助工的状态,定时将冰饮放入船舱,温度过高时及时安排人员下船。
在陶连弟看来,闷热环境仅是辅助工岗位考验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要“开动脑筋”和“眼观六路”则更难一些。一关起吊10个吨袋,一组辅助工人每小时要辅助起吊200吨的货物,将满仓吨袋就近组合也是一门学问,“如果没有组合好,一方面会降低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非满关起吊,平衡性和安全性就更受考验。”陶连弟介绍,每一次起吊,他们都要全神贯注,仔细观察每一个吨袋,如有吨袋破裂就要立刻终止起吊,做应急处理。
如同陶连弟一样的码头工人们从不因“热”而退缩,因为他们眼中一直坚定着“天蓝云白航道畅,船舶整装再出发”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