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上,江南老百姓是怎样生产制作食用油的呢?从乍浦菜籽油生产制作的历史往事中可见一斑。
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过去我们江南一带百姓吃的食用油基本上都是菜籽油。菜籽油俗称的菜油,明代称为“芸苔”,清代称“果菘”。是用油菜籽榨出来的一种食用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之一。《天工开物》:“凡油供馔食用者……芸苔子次之。”《本草纲目》则谓油菜籽:“炒过榨油,黄色,燃灯甚明,食之不及麻油。近人因油利,种植亦广云。”主产于我国长江流域,西南、西北。因此,油菜的种植也是乍浦主产农作物之一。
据记载,明清时,乍浦就盛产油菜籽,其籽分黑籽、姜黄籽2种,尤其姜黄籽皮薄,含油率高。故旧时乍浦一带油料加工是远近闻名,直到现在还有以油坊为地名的,如瓦山片的沈油车,黄山片的余油车、油车里、油车浜、丁油车等地名。
要说油坊,乍浦王店桥东堍有一家规模较大的油车作坊,名为“义隆油坊”,是远近有名油坊,由乍浦木业商人朱葆山及戴而扶等人合股开办,油坊榨油是以人力和牛力为动力,用铁锅烘炒,石碾粉碎,木车压榨等,纯手工制作。据说,当时“义隆油坊”里养了17头水牛,用于牵拉石珠碾磨菜籽,其中有一头罕见的白水牛,常吸引众人围观。每年的春熟收获结束,新鲜油菜籽登场上市之际,周围农户纷纷肩挑、船载,来油坊出售菜籽,有的到油坊换购几斤新鲜的“小磨菜油”,人来人往,场面十分热闹,方圆十里都能闻到油香的飘香。
新中国成立初,乍浦油坊逐渐开始用机器代替牛力,产量有所提高,菜籽购销仍以私营为主,除本地经销外,大部运销上海等地。到了1954年2月8日,浙江省商业厅发布《关于食油实行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通知,实行统购统销,由国营粮食部门统一经营,严禁私营购销和加工,一批私营油坊关闭。乍浦百姓的食用油开始实行计划流通和计划分配。当时,百姓每人每月只能分配到几两菜油票,故菜油票那个年代是非常珍贵的票证。
直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市场逐步放开,农民自主种植、销售,积极性得到提高,产量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据记载,1989年,每百斤油菜籽平价66.30元,议价85元。1993年1月1日,食用油的购销和价格完全放开,乍浦一些农村小集镇,菜籽油加工的小作坊又有了恢复几家,当时百姓吃的食用油仍是单一的菜籽油。到1997年开始,农产品收购改为一主多辅,后逐步演变多渠道市场化运作。
实行了市场化运作后,市场上就出现了品类相当丰富的桶装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山茶油等,乍浦百姓吃的食用油开始多样化,不再是吃单一的菜籽油。品牌有中粮油、金龙油,鲁花油等,工艺上有机压榨油、调和油,并能看到产品的保质期,生产日期等。由于传统自榨油没有这些信息,品质也参差不齐,安全达不到标准,再加上一些专家说:自榨油黄曲霉毒素超标,含有致癌物。自榨油又一次无人问津,市场一度很难买到自榨菜籽油。
不过也有不少人表示,桶装油的工艺虽然比较先进,但口感没有自榨油香,一些老人仍喜欢吃自榨菜籽油。其实不管是桶装油,还是自榨油,吃到嘴里一定要保证食品的安全,这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