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品《红高粱家族》
束菊艳
《红高粱家族》
莫言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读中学时的一个午休,在那厚厚的泛黄的一堆杂志中,我无意间翻到了《人民文学》(1986年第3期)里的《红高粱》。当我读到“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读到“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我一下子被作者奇妙的构思、有趣的语言吸引住了!在那个午休,我一口气就把这部中篇小说读完了。
可以说,那时的我对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各种故事着了迷,入了神;可以说,是作家莫言的文字让我对文学作品产生兴趣,引领我阅读。后来,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中文系”。
作家莫言,是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红高粱家族》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书由“红高粱、高粱酒、狗道、高粱殡、奇死”五部分组成,是莫言在1986年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被译为二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我分别在中学、大学以及参加工作后反复读这本书,起初是被文中的用词和描写以及故事情节所吸引,接着就是读懂了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再后来就是去了解莫言讲故事的方法。也不禁感慨,经典作品真的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正是一本《红高粱家族》让我选报了中文系。
据作家莫言所述,《红高粱家族》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故乡的游击队在胶莱河桥头上打一场伏击战,消灭了日本鬼子一个小队,结果招来了日本军队的报复,把附近村庄的100多个老百姓杀死,并烧毁了村子里的所有房屋。小说的创作动机是多样的,可以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可以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或者是个人兴趣和思维的结果。像曹雪芹写《红楼梦》也是因为个人经历和感受需要被表达。这里的《红高粱家族》更多是对当时战争的反映,体现了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这部小说还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尤其是电影获得了多个奖项。
《红高粱家族》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通过这部作品,作家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红高粱家族》虽是传统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很有创新。如果大家熟知抗战题材的话,以往战争小说塑造的抗日英雄几乎是完美而正义的爱国英雄,而《红高粱家族》的抗日英雄却是正义与邪恶的交融。莫言打破了那种透明化、单一化的英雄模式,写出了人性的深度、广度、复杂度。他说:“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和族群的局限。”
那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我爷爷”和“我奶奶”吧!“我爷爷”是抗日英雄,是一个血性汉子。他虽然鲁莽但是真诚、豪爽直率,朴实中带着野性,粗犷中藏着细腻,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他的男子汉形象成为了一种新的标志。“我奶奶”也是抗日英雄,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她临死前的呐喊:“我只有按着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这是对她一生追求的囊括。
读书贵在“疑”,阅读“我爷爷、我奶奶”这两个人物时要注意,解读人物形象需放在特定的战争时代背景中,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眼光或者道德的标准去衡量他们,更不要随意模仿。也有人说,《红高粱家族》中过于暴力的描写,对青少年的引领不够积极。比如“刘罗汉大爷被日军剥皮虐杀致死”,因此我们需要用思辨的思维去阅读这种直白式描写,体会作家对残酷战争的反对与厌恶之情。
如今社会上有些人不喜欢莫言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过于黑暗和血腥,语言过于大胆直白,甚至有些粗鲁,作品描写了不少人性和社会的丑陋,甚至认为抹黑了中国。莫言曾在《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代序言)》这样说道: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剧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我以为,莫言以大视角、大悲悯、大情怀,书写了感天动地的人类好故事!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