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宇青
【特派员】吴在强,钟埭农民画非遗传承人,现派驻钟埭街道钟埭村
【特别事】笔尖绘乡土,丹青寄情怀
去年年底,我有幸成为派驻钟埭村的文化特派员,满心热忱,想为这片熟悉的土地、为传承与发扬钟埭农民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为村里挖掘出更多的农民画创作力量。
近四十年的农民画创作经历让我深知,唯有心底的热爱,才是农民画创作的源泉。初到钟埭村,我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成功召集了一群小学三至五年级,且对农民画充满好奇的孩子。在兴趣的引领下,我们一同踏上了农民画创作的探索之旅。构图是作品的骨架与灵魂,为此,我鼓励孩子们从绘制小图入手,可以更加专注于构图的布局与元素的安排,学会如何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信息与情感。
我始终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习农民画作的布局构图。同时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实践与创新,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与风格,在每一次的灵感碰撞与构思萌芽中,学会精心布局、细致构图,直至最终能够呈现出造型生动、主题鲜明的作品。
农民画是通俗画的一种,画的是农人的喜怒哀乐、农村的乡间趣事。而在乡村,每一幅农民画的画作也都是对村民平凡又真实生活的深情记录。我以孩子作为农民画文化传承的切入点,也正是为了让农民画在钟埭村生根发芽。从孩子们眼里的乡村出发,将这份对农民画的热爱传递给更广泛的群体。
接下来,我将结合村里的暑期“春泥计划”,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体验,让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画笔,绘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与乡土情怀的农民画作品。
【村民说】邹涵熙:自从参加了农民画活动,我对农民画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开始,我以为农民画就是简单地画人们劳作时的场景。经过吴老师的讲述和亲身体验,我才发现这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和技巧,真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