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宇青 通讯员 胡静雅
本报讯 随着降雨量的逐渐减少,我市今年梅雨季接近尾声。昨天,记者从市气象部门了解到,接下来阳光将成为“主角”,晴热高温天气将来临。
“今年的梅雨季节较为典型,受雨带南北摆动影响,我市以过程性降水为主。”气象部门相关负责人说,自6月9日08时入梅以来,截至昨天17时,我市累计降水量已达460毫米,多于常年值317.7毫米。
而受强降雨影响,我市水位在梅汛期间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上涨过程,最高水位一度达到了1.82米,尽管有6天超过了警戒水位,但河网水位始终未超过保证水位。警戒水位是指水位已上涨到一定程度,可能造成损失的水位级,此时需要加强戒备,采取必要措施;而保证水位,该水位以下水利工程基本可保证正常运行,超过该水位,可能对水利工程带来风险隐患,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也代表了我市目前尚未达到可能引发重大堤防险情的水位。”市水文站(水旱灾害防御站)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梅汛期间,全市城防、农村圩区、海塘等水利工程运行良好,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作用。自6月20日起,南排工程独山枢纽全面开启了排涝模式。“6月23日,我们将枢纽内闸2孔调整为3孔排涝放水。”独山枢纽管理所所长朱芳勇说,截至目前,共计开闸排涝21次,共排水1.45亿立方。全市城防、农村圩区排水约5000万立方。
梅汛期间,受强降雨影响,虽存在部分小区、道路及涵洞等区域遭遇了短暂的内涝和积水问题,但得益于相关部门的迅速响应和有效应对,我市没有发生明显的险情、灾情。水利部门开展水利安全风险整治行动,优化工程调度,保障科学运行,共出动254人次巡查152处工程,排摸整改安全隐患,确保各圩区安全运转;建设部门强化防汛措施,重点巡查城区道路、工地、小区,出动9组52人次检查;交通运输部门组织道路养护和执法人员一线除险,出动100余人次排查治理积水隐患点……“为确保汛期安全,我们还全面落实了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确保在突发情况发生时能够迅速报告、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并做到快速、有效的处置。”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科科长朱羽松说,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了风险防控机制,并特别关注对重点人群的防御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