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浦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世家大族,如清代的伊、颜、陈、邹四大望族。这些世家大族人口众多,一代一代相接相连,虽然很多后人从乍浦走向祖国各地,但不少后人仍然保持联系,他们除了靠血缘关系这个天然的组织纽带,确保这个宗族长期和谐共处外,世家大族同时通过建祠堂、置族田、整理族谱,订立家规、家训(宗规、宗约)等,使世家大族组织能够长期和谐共处代代相传不断得到巩固。本文将对乍浦世家大族创建祠堂、家规、家训和家谱,维护世家大族的历史发展作一点探讨。
(一)
建家族祠堂是乍浦世家大族最明显的表现。祠堂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历史上,每个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几乎都有一个至几个宗祠,真正做到了“族必有祠”。祠堂,通常是指供奉祖先的祭祀场所,实际上是一种儒家文化的潜在体现,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这些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祠堂,除了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祠堂宽广的场所作为活动之用。在古代,祠堂是一个家族的圣殿。所以一个家族一旦有了丰厚的财富,就以建宗族祠堂为荣。在乍浦历史上,不少世家大族都建有宗族祠堂。清代道光年间乍浦的邹璟编纂的《乍浦备志》中,就列有乍浦世家祠堂九家:即王氏、冯氏、陈氏、唐氏、许氏、邹氏、杨氏、刘氏、钱氏。
乍浦刘氏宗祠建在乍浦李衙街(弄),据史料记载,乍浦刘氏为乍浦地方巨富,在乍浦李衙街(弄)建有刘氏宗祠,清代刘氏府第已成废墟,
乍浦世家大族伊家,在伊忍时代,他弃举业在乍浦从商,家道渐丰。伊忍于咸丰四年(1854)独立捐资,在乍浦西门内当天圩建规伊氏祠堂,置办族田1260亩。可见,当时乍浦世家大族伊家在乍浦西门内当天圩的伊氏祠堂有一定规模。前不久,有平湖文史爱好者在上海嘉定一处庙宇场地,偶然发现民国时期的一块与乍浦伊氏有关的石刻。这块石刻为乍浦警察所的一份布告,全文是:“乍浦警察所布告:照得仓浜西首石街驳岸并踏步二处,原系伊氏祠产,现已乐捐归公藉。”从乍浦警察所立的这块石刻布告可以了解到,民国时期,乍浦伊氏一族已将他们在乍浦仓浜西首原来属于伊氏祠产的石街驳岸并踏步二处一并捐归公用。
乍浦世家大族的邹氏一族在四世邹思九的努力下,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置田45亩,设立册号邹追远。建册时告诫儿子邹琦、邹瑚、邹璟、邹璞,邹家现在衣食外,稍有盈余,是田作为祭田,待家资丰厚,希望后代能建立宗祠。乾隆五十四年(1789),邹九思过世。邹九思的四个儿子邹琦、邹瑚、邹璟、邹璞同心协力持家,不负父望,家产日丰,四个儿子遵父邹九思遗命,续置田产100余亩,又以乍浦市房20间租充作祭资。于嘉庆元年(1796)购得乍浦北门沈氏屋,环境安静,遂于嘉庆五年(1800)仿朱子家礼,动工兴建邹氏宗祠。期间邹琦卒于嘉庆七年(1802),邹瑚、邹璟、邹璞承父兄之志,于嘉庆十年(1805)完成了邹氏宗祠建设。从现有史料中看到,乍浦邹氏宗祠历时5年而竣工,宗祠计堂三楹,门三楹,东西室又两楹,两廊庑及外门左右屋各二楹。邹氏宗祠初建时,以邹琦之子二铭为宗主,祀高祖以下五代。始迁祖为邹阿宝、王玉弟,始祖为邹见山。乍浦邹氏利用宗族祠堂,遵朱子家礼,尊敬宗亲长辈,和好同族之人,让族人永远不忘自己的根。这在当时的乍浦小有名气,当时的地方名儒乍浦东陈九世陈谟在称赞邹氏祠堂时说:“余尝观邹氏追远之祠,规制整饬,不华不陋,有适中之美”。邹氏宗祠在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拆毁,庆幸的是,邹氏九世一房后代在邹氏祠堂宅地翻建住房时,保留了邹氏宗祠西厢房的一个门框,使邹氏祠堂尚可找到其遗址和些微遗迹。
乍浦钱氏也在黄山脚下建有钱氏宗祠,其堂名爱存庐,为钱洪所筑,家多藏书,有数万卷,爱存庐内多亭榭楼阁,为地方名园。至今只闻爱存庐其名,来见钱氏宗祠其遗址。
乍浦许氏也建有宗祠,许氏宗祠只见史料记载,不见其宗祠遗址。
光绪二十年(1894),乍浦南内坊当天圩(今雅山中路、天妃路交汇处西南侧),徐应良建造了徐氏宗祠,乍浦人俗称徐家祠堂。徐家祠堂祀始迁祖徐春历,置赡族义田一千十七亩。徐家祠堂应该是乍浦建得较晚的一家祠堂,所以徐家祠堂在解放初期还保存得相当好,一度成为国立乍浦高级水产学校和浙江省属平湖初级师范学校学生的宿舍。现在徐家祠堂在城镇改造中消失,但幸运的是当年徐家从苏州引进种植在祠堂中的两棵广玉兰被保存了下来,这两棵广玉兰经过一百年多年成长,现已成为雅山中路与天妃路交汇处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也算是徐家祠堂留给后人的唯一见证物。
除了世家大族建宗祠,乍浦那些大族还发起为乍浦名人和无后人建祠。光绪二十五年(1899),里人朱怀德、徐应良等集资改建乍浦南城内荷花池王家弄西,原刘姓(无后人)旧屋楼房三间作丛祠,名慰幽祠。中间供刘姓木主,并附供乍浦无后之家的木主。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里人范祝崧慨其师林寿椿无后,和张麟奎等,在光绪十二年时所建陈山介节祠后咏梅亭旧址建鞠泉祠,并将乍浦无后的诗人一并合龛祀之。所祀诗人有:林寿椿、王路、王端、周弘起、李璧、黄密、宋景关、蒋元、朱钟、陆榕、刘东藩、胡兼金、刘丕烈、罗振邦、姚恭銮、陈文藻等。由此可见,历史上的乍浦,除了世家大族建祠堂外,也十分重视为无后之家的名人建祠祭祀。
祠堂作为一个宗族组织的标志和象征,对宗族统治的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祠堂的一系列活动,强化了族众的宗法思想和宗法观念,缓和了宗族内部矛盾,加强了宗族的联系;通过读谱、教育、惩治等手段,强化宗族管理,维护了宗族组织的稳定,从而巩固了宗族制度。
(二)
古人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出于兴族旺宗的目的,乍浦世家大族在建设祠堂的同时,往往在自己族规中还立下劝谕和奖赏族人求功名、立学业的规定,并形成了具有本家族特色的家训、家规,由此成为世家大族祠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乍浦望族邹氏就有很完整的《邹氏追远堂家训》和《邹氏家规》。《邹氏追远堂家训》有立身、为学、就业、治家、社会、乡国共六个方面组成。《邹氏家规》有倡导六德、切戒六忌两个方面组成。下面我们将《邹氏追远堂家训》《邹氏家规》一并摘录如下,去看看其家训、家规的内容。
《邹氏追远堂家训》
立身:人生天地间,首要养正气。持躬务严谨,蓄德心地宽。切戒自私心,损人即害己。待人宜宽厚,律己深自省。临财须廉介,见色守本分。掌权勿恋栈,浮名少牵心。胸怀无邪念,风雨立得定。踏实沿正道,迈步有前程。
为学:人于初生时,浑然无所知,牙牙学语始,积学懂世事。诗书开智慧,技艺凭传习,学者靠博学,专业赖精研。最怕懒与散,蹉跎好年华,不学必无术,愧对养育恩。读书在明理,不在中科第,事事有学问,好学万事成。
就业:百业无贵贱,士农工商等,行行出状元,贡献受尊敬。创业最可靠,守成亦非易,尽心竭力做,成败均安心。道路须自选,切莫随波流,人各有志趣,才能自知明。方向既坚定,坚持勿松懈,乐在敬业中,有志事竟成。
治家:亲情贵逾金,家和万事兴。波澜寻常事,家规作准绳。尊老敬长辈,爱幼戒偏心。祖宗年代久,感念须永恒。子孙有贤愚,教导务尽心。宗族同血脉,不以贵贱分。互励共上进,持家赖勤奋。淳朴立家风,忠孝传久长。
社会:社会大家庭,百姓共组成,祸福常相依,一姓难独成。公益共扶持,急难同关切,矜恤鳏寡孤,协助残老幼。亲和众乡邻,诚信交友朋,见义勇援手,排难助解纷。去蛀除仇寇,守身如守玉,崇德遵法纪,齐家国治平。
乡国:居安须思危,家国难永恒,富贵无三世,承平鲜百稔。红毛船炮利,倭寇时窥伺,明清五百载,警讯未停息。身处海湾边,祸福不由己,颱洪岁岁来,灾难常天降。未雨先绸缪,有备减损伤,男儿当自强,保国卫家乡。
《邹氏家规》
倡导六德:忠孝友爱、诚心和谐、诗礼传承、兼熟书史、立德立言、敬业勤俭。
切戒六忌:切戒吸毒、嫖娼纳妾、赌博投机、取不义财、徇私枉法、游惰好闲。
具六德者,举族共敬之,视为邹氏楷模;凡违禁忌,合族视为耻辱,告戒不听除名。
邹氏一族以内容如此丰富的《邹氏追远堂家训》《邹氏家规》为传承世家所必需,维护世家名门传统。不但使自明末清初从山东移居乍浦的邹氏一族成了乍浦世家大族,而且三百年来不论时代如何变迁,代代出人才。邹氏五世的邹璟以一人之力,收集了省、府、县中资料和乍浦的地方传记,独自修志,历经四年,五易其稿,到道光六年(1826)终于修成《乍浦备志》36卷,为乍浦留下了一部地方史志。邹氏七世的邹宏宾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人,他是乍浦邹氏第一位官费留学日本取得高学历的人才。在留学期间,他结识了孙中山、陈英士,并加入了同盟会,参与了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期间,邹氏一族先后有四人弃文从戎投身抗战。新中国建立后,邹氏一族更是涌现了一批教授、博导、研究员、厅级干部、作家、翻译、医师等为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才。而最让乍浦邹氏一族自豪的是邹氏八世九世连续出了两位国家院士,邹氏八世邹元燨成为我国冶金物理化学活度理论研究的先驱,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另一位是邹氏九世的邹竞,她是我国著名的感光材料专家,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一门两代院士,在新中国并不多见。这与乍浦邹氏培育好的家规、家训和传承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家风正,是家庭兴旺的基础;家风正,才能让家庭和睦,让家运兴旺,才能人才辈出,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
(三)
中国历史上都讲究盛世修典,修典就是为了能让后世子孙,知道祖先们当时在做什么,把那些优秀的文化通过文字记录在案,让后人能够以史为鉴。修家谱也是一样,祖上哪里,有何丰功伟绩,对于一个家族的凝聚性不言而喻。乍浦的世家大族除了建祠堂、立家规家训外,也重视记录血缘关系和血统世系的族谱。
族谱,又叫家谱、宗谱,现在一般都称家谱。家谱是维持宗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是宗族生活的一件大事,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形态。它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几千年来,家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认识和研究。
在乍浦地域内,有家谱、宗谱的大族也不少,如乍浦刘氏,永乐十八年(1420)首次修谱,至嘉庆二十二年(1817),曾修谱14次,前后跨远近四百年,可见当时刘氏大族的修谱传承确实非同一般,为嘉兴及平湖修谱最频繁的家族。第十四次主修者即卷勺园主人刘潮,刘潮在第十四次主修家谱时,请嘉庆年间乍浦海防同知周镐为其家谱作序,周镐《刘氏十四修族谱序》言:“其先世居大梁之陈留,有讳衍字世昌者生子仁山讳恂,元至正间以明经擢第,授海盐学正,卒于官,因家焉。永乐十八年庚子,学正之元孙景仪以子贵,敕赠河南道监察御史,始辑家乘。”刘氏家谱因兵乱,原有陈留谱牒散佚,但我们还是能从一些资料中看到刘氏家谱中记下刘氏一族的名人名事。
而乍浦东陈族谱是目前发现的又一部很详细的家谱,据目前尚居住在乍浦的乍浦东陈十七世陈克强先生说,乍浦东陈族谱多次重修、增补,使乍浦东陈族谱不断完整并得以传承,至今已传到十七世。在乍浦东陈家谱里,可以看到有南皋公下事迹考、汝师公谟,重修族谱序,附跋,禾献公珍,世谱,传志,启云公所志传略等内容。乍浦东陈的家谱确实是一部很完整的族谱,记载了乍浦东陈远祖及始迁乍浦的历史及家族中的重要人物事迹等。如乍浦东陈于明代嘉靖年间自江南应天府徙乍浦后,以医为业,家族中相继八世有名医。九世陈朝伟(1768-1844),是太学生,授二品封。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英军侵犯乍浦时,移家至乡下,出白银2000两,命子佩莲团练义勇。承上官意旨,协助守卫乍浦,他捐资钜万,将流寓游手无艺之徒,都编入义勇籍,名在籍者达1200人。浙江巡抚刘韵珂下一年到乍浦阅兵,嘉奖赞美之。陈朝伟以勤俭起家,积产殷厚,而性甚慷慨,仗义疏财。平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当时地方上的义举,他都是首创人之一,如修建城河上石桥,置办城内外防火器具,病疫发生时就施舍药材棺木等。贫困窘迫之人来求助的,总给予酌情帮助。族中孤寡者,及无力办理婚丧之事的,皆尽力资助。当时闽中出现大饥荒,以所储米1.5万石(白米一石折78公斤)运过去平祟,救活不少人。官府因此给予他“义重恤邻”的匾额以奖励。
十世陈佩琏(1805-1856),道光二十年(1840),英军攻陷定海,乍浦戒严。佩莲奉巡抚刘韵珂军令,筹募军源,募集乡勇,防堵海口。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军攻陷乍浦,他倾尽家产解救国难。战事平息后,经考核后保举为知府。接着又接到巡抚梁保常军令,处理浙西战后善后事宜,筹款修筑沿海炮台,竣工后,奉旨得赏戴蓝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发生大水灾,佩莲倡议劝捐赈济灾,救活的数以万计。事情上报朝廷后,钦颁“乐善好施”匾额。平湖万程桥将坍塌,平湖籍侍郎徐士芬倡议重建,未成而卒。佩莲广为劝募,逾年修复。其他如夏天施药,冬季施棉衣,准备水龙以防火灾,疏通河渠以防水患,莫不亲自督办,任劳任怨,陈佩琏52岁逝世,“卒之日,人咸惜之”。在光绪年间修的《平湖县志》里,把他列入尚义人物,有传。
近代乍浦东陈十三世陈巨来(1905-1984)篆刻铁笔元朱文第一人、十三世陈左高(1924-2011)研究中国日记史第一人,他们在乍浦东陈家谱中有一文一艺两兄弟之称。
乍浦东陈如此完整的家谱资料在乍浦目前还比较少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乍浦东陈一族一代一代人对家谱传承的重视。
从上述略举乍浦世家大族的家谱资料来看,家谱作为宗族生活重要的内容,对宗族本身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首先具有辨别世系、昭穆、明确族人血缘关系,联系族人的作用。在一个拥有成百上千人口的姓氏中,没有明确的家谱记载族人的辈分、血缘关系,就无法辨别族人之间的亲疏关系。有了一部家谱,并且每三五十年一修,历经几世,族人之间的关系和功绩便一清二楚地被记录下来,代代相传。同时,通过家谱记录宗族变迁史和重要人物的生平成就,让后人弘扬传承、发扬光大。
(四)
一个家族的兴衰,事实上祠堂、家规家训和家谱都起到传递和引领作用。而在不断变革的时代,祠堂、家规家训和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其意义也在不断变化。
从传统意义来看,古代的祠堂虽然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但也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起到团结、凝聚族人合力的作用;一座祠堂,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重要在于,它告诉后世子孙我们的家族从何而来,家族的历史是怎样的,有哪些家族的人做了哪些事,这些事对今人又有什么影响。一座祠堂更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祖宗的老规矩;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而后人对祖先的祭拜,已然成为血脉汇聚、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精神认同、心灵慰藉的人生功课。让一个人不管走向何方,都知道背后还有这么一个家在等着你,这个家就是故乡。
在现代,祠堂已成为历史,但它在历史上起到的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这一作用也不可否认,古代的祠堂其实就是一个地域的民俗博物馆,是家族内的精神家园。我们现在通过了解祠堂的建筑风格、文化起源、社会历史作用;祭拜祖先的含义,达到了解家族、传承、变迁的缘由,掌握家族、民族历史,进一步掌握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同时影响、教育族人承前启后,与时俱进,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多作贡献。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孝道一直是我们中华文化里面最核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树有根则旺,水有源则流,过去我们对祠堂、家规、家训和家谱都有误解,甚至一概当作封建残余和糟粕。其实,祠堂没错、族谱没错、家规家训更没错。错的是封建统治者们拿它当工具进行了一个错误的应用。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主流价值观,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去遵守去学习的,特别是良好的家风家规家教传承更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作为一个多元化、开放包容且富含历史的民族,家规、家训、族谱和祠堂在新时代下仍然有它积极的一面。我们向往未来,但不代表我们可以遗忘过去。当有一天我们的子女问起我们从何而来,我们作何回答呢?从这一点上,族谱记载的不仅是一代代人的名字,更有一代代人一生有好的有坏的事迹,后代人通过家谱学习前辈好的一面,并以前辈们走过的弯路为戒。祖辈已经逝去,来过这个世上的后代人虽然很平凡,但为了生活也做出了不小的努力,后人也会怀念前辈,怀念曾为这个家庭作出贡献的每一个人。
今天我们通过梳理探讨乍浦世家大族的祠堂、家规、家训和家谱,从中看到了祠堂、家规、家训和家谱所蕴含的先祖开拓创业精神,历代贤达明智的进取意识等方面。也从中了解到乍浦世家大族的祠堂、家规、家训和家谱所起到的承前启后、学习礼俗、言传身教,感化后人和尊重掌握家族传统道德修养的作用。可以这样说,乍浦世家大族的祠堂、家规、家训和家谱作为一个家族的象征,是一代一代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遗产和精神基础,在新时代仍然有着非常深远和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