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钱澄蓉
通讯员 赵勤仙 高 洁
【新闻印记】1995年5月19日的《平湖经济报》,头版刊登了《我市首届“十佳护士”评选结果揭晓》的报道。此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局(现卫生健康局前身)联合举办,结果于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当天揭晓。来自全市各家医院的护士郑霞雯、石福娟、钱阿冬、唐岑峰、张凤仙、潘秀华、邹莉、陈蓓蓓、许百娟、濮安民获评。
【奋进足迹】市第一人民医院消毒供应室护士长唐岺峯(曾用名唐岑峰),是1995年获评的首届十佳护士中最年轻的一位,至今在岗。“疫情期间,已退休的潘秀华护士长,主动进入封控区提供护理服务”“郑霞雯护士长的孩子,目前也在医院工作”……翻开这份泛黄的老报纸,唐岺峯点着这些老护士长的名字,一一说着她们近况。而记者的这次回访,也勾起了她的万千回忆。
今年54岁的唐
岺峯,已在护士岗位上奋斗了36个年头。1985年,唐岺峯参加中考,志愿服从调剂后,被当时的嘉兴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护士学院录取。对“护士”二字一无所知的她懵懂进入这个行业。1988年,一毕业她就进入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不理想,护士的工作更是艰苦。”唐岺峯说,老式简陋的住院楼,病房内没有空调、独立卫生间,一到冬天,冷风会从门缝、窗缝灌进来,护士夜里查房,都会被冻得瑟瑟发抖,因为洗手次数多,护士的手上都长了冻疮,住院病人的体验也谈不上舒适。
护士人数不足,是另一个问题。在那个年代,护理学校少、开班少,每年毕业分配到平湖工作的护士在个位数,年轻护士是“稀缺资源”。而在工作岗位上,每一位护士都必须“开足马力”,工作压力不言而喻。
1995年,唐岺峯已经转入了外科病房,接触的大多数是手术病人,相比过去,对护理要求就更高了。而唐岺峯因工作认真、专业技术过硬,并且患者一致好评,因此荣获了我市首届“十佳护士”称号。“坚守临床一线、无操作差错记录、无患者投诉、能积极参与操作竞赛,这几项是当时推选的门槛。”唐岺峯说,通过评选不难看出当时对护士要求和培养导向。那一年,唐岺峯25岁,这次获评给予了她极大的鼓励,同时也让她成长为了青年技术骨干。
在随后的近30年里,唐岺峯见证护士这一职业背后的诸多变迁。经过血防、非典、新冠3次传染病防治,社会对护士这一职业的认同感越来越强,从业者更受人尊崇;从手写记录到扫码时代,护理管理走向了数字化,服务更科学高效;过去中专毕业就入职,如今本科生、研究生纷纷走上了护士岗位,人才持续队伍壮大;从基础护理到个性化护理服务,如今护理工作不仅有了更多岗位细分,“互联网+”模式下,上门护理服务成为新挑战,更注重患者体验……
好护士的表彰每年都在进行中,只不过名称从“十佳护士”变成了“优秀护士”。看着今年《嘉兴日报·平湖版》上刊发的“优秀护士”风采专版,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一段段“含金量”十足的个人简介,让唐
岺峯感慨万千。唐岺峯也向记者介绍了名单上的几位同事。神经外科护士长戈会霞,有着本科学历,善于创新探索,在病区内首创引入中医穴位贴,缓解了卧床病人普遍面临的排便难问题,同时还参与各类新技术新项目研究,推动成果等向临床操作转化。如今,男性也在护士队伍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力量。今年,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师张哲,也在优秀护士的名单上,而他已不是第一位获评此荣誉的男护士了。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我们的故事翻篇了,他们的时代刚刚开始。”唐
岺峯说,这些后辈们青春年少,学历高、有想法,医院也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极好的条件,帮助他们不断成长、创新突破,也因为有了他们,“护士”这个职业将拥有更生动的注解。
【延伸阅读】自1995年以来,我市卫技人才队伍壮大进入加速期。据了解,1995年,全市医疗机构共有床位895张,卫生技术人员1315人,其中护士351人。发展至2023年末,全市医疗机构共有床位3286,卫生技术人员6466人,其中注册护士2934人,包括男护士34名,达到每千人口拥有护士数4.33人。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长期以来,我市坚持基础人才招聘和拔尖人才引进并举,结合医疗人才结构、专业、层次需要,通过校园招聘、定向培养、高层次医疗人才招引等方式精准引才。同时,通过不断优化医护执业和培养、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多措并举打造起了一支强大的医疗卫生队伍,为本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