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徐玉霞
通讯员 郑凯欣
本报讯 “我们现在每天都会打扫自家的场地,已经养成习惯了。”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新仓镇友联村村民陈惠英家时,看到她家的房前屋后十分整洁,两个垃圾桶并排放置,干净如新,与其并排而建的10来幢农房也是如此。
像陈惠英这几家的情况并非个例。这几年,友联村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向深发展,充分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团、村规民约等“小举措”,助推乡风“大文明”。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省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的获得便是强有力的佐证。
友联村作为农业大村,共有6000余亩的耕地面积,村内的秸秆回收、农具规范放置等一直是令村党委书记俞玲凤头疼的问题。积分制的运用,转变了村民以往“随处一放”的理念。如今,他们会通过将秸秆放到固定位置、将每天用完的农具统一放到家中等方式赚取积分,推动了全村环境整治向好发展。
公正、有效是一个制度能长期存在的前提保障。为此,友联村成立了一支由微网格长、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党员志愿者、村民代表等不同身份组成的队伍,由他们入户评分考核,强化积分制登记、审核、考评、公示等全流程管控。“评议小组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每月组织检查,实行一月一评分、一月一公示。村民对积分有异议的,经我们调查核实后,会根据核实情况作出处理并公示。”俞玲凤说。
详尽的积分项目及评定标准,确保了积分制运行的规范化。翻开友联村农村环境全域秀美检查汇总表,可以看见表内以户为单位,整合成了一份份积分手册。积分手册从公德美德、村容卫生等与村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着手,把垃圾分类是否正确、房前屋后是否干净整洁、生活污水有无直排渗漏现象、鸡鸭养殖是否符合规范等内容纳入积分范畴,作为评分标准,使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广大村民群众的自觉、自发性行动。
全域美离不开全村人的齐心协力。前期,村里通过发放倡议书、入户走访等方式进行全方位宣传,引导广大村民把“村容村貌”当做自家房屋来呵护。 “推出积分制后,每家每户都在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卫生,我们村这两年垃圾分类的排名也从镇里的倒数跃升成为了第一。”俞玲凤说。
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友联村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阻力小了、助力大了,不仅实现了环境整洁提档升级,更促进了乡风和谐,夯实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模式,让乡村从面子美到了里子。
移风易俗
倡树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