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钱澄蓉
通讯员 李文嫣
“前几天,我又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给大伯扫墓了”“大伯生前所在的连队还一直记得他”“咱们村里给大伯办了个陈列室”……刚刚过去的周末,家住新埭镇旧埭村的金晓春一家,进行了清明祭祖,在今年祭奠时金晓春特别动情地讲述了给大伯金耳世扫墓的事。
3月27日至29日,金晓春在市档案馆及镇村两级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给大伯金耳世扫墓。这次祭扫辗转辽宁省沈阳市、锦州市,跨越3000多公里。这也是自2010年后,英雄墓前再次来了家乡人。
小村里走出去的特等功臣
金耳世何许人?抗美援朝特等功臣!被授予该称号的全国仅300多位,浙江仅3位,嘉兴唯一。他的英勇事迹,被誉为上甘岭上“炸不断的电话线”。
1952年10月14日,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金耳世为炮兵第7师20团九连通信兵。19日,团指挥所通往阵地的电话线路被敌弹击断,金耳世顶着猛烈炮火前往阵地查线,中途遭遇炮火轰炸,同行战友当即牺牲,金耳世左腿被炸断,鲜血直流。他忍着剧痛,坚持用双手在弹片横飞、满布弹坑的山沟里爬行20多米,接好3个被炸断的线头。当战友们找到金耳世时,他手里捏着电话线,昏迷在第三个接线处。
“刚才……接的线……都通了吗”这是金耳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最终,他因流血过多光荣牺牲,年仅29岁,他用生命守护了至关重要的战时通信。当时,炮火威力是这场战役取胜的关键,后其所在的炮20团九连被授予“二级英雄连队”光荣称号。
金耳世是我市新埭镇旧埭村走出去的英雄人物。1923年他出生于这里的一个贫寒家庭,1949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至今,村里的九旬老人们还记得他。
烈士墓前来了家乡人
8个苹果、8个橘子、一对蜡烛、一沓纸钱……临出发前,母亲沈林珍嘱咐金晓春,按照家乡的规矩,给大伯准备祭品。虽知晓烈士陵园不可用明火,但沈林珍坚持要儿子带去墓前,用她的话说,这是一份家人的心意和牵挂。金晓春还特地带去了一抔家乡土,前往沈阳的一路,他始终将这些背在身上,不假于人。
金耳世与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123位志愿军烈士一起长眠于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序列为第25位。3月28日,踏入这片陵园的金晓春,思绪万千,眼前的既是亲人也是英雄、既有思念也有崇敬。
擦拭墓碑、摆放祭品、送上家乡土……这些事,金晓春婉拒了别人的帮助,一步步做得认真。“来一趟不容易,这些事儿我得自己来。”金晓春说,父亲跟大伯是同胞兄弟,父亲生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来看看,如今他是大伯最亲的人,这是他应该做的。
这是金晓春第二次给大伯扫墓,上一次还是2010年。那年,沈阳日报发起了为抗美援朝烈士寻找亲属的行动,在记者的帮助下,他克服了诸多困难来到这里,圆了几代金家人给金耳世扫墓的心愿。
金晓春告诉记者,其实在市福陵园公墓的革命烈士陵园内,也有一座金耳世的墓,每年清明祭扫,他都会悄悄去看上一眼,如果没有集体祭扫烈士的队伍,他会去给大伯扫扫墓。“不想因为大伯的身份,惊动别人,只想尽点侄子的心意。”金晓春说。
“金耳世”成了一种精神力量
如今,金耳世不仅是金家人代代相传的家族骄傲,更成为无数后生的精神力量。
此次,金晓春还来到了第79集团军某炮兵旅金耳世生前所在的连队。“欢迎金叔叔回家……”一下车,就见这里的官兵们整齐列队,“欢迎回家”口号声响彻营区,这让金晓春湿了眼眶。他没有想到,这么多年后,部队依旧如此赤城地欢迎大伯的后人归来。而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70多年来这里保留了点名先点“金耳世”的传统;连队每年都去金耳世墓前向老班长汇报工作;部队以“耳世”命名了一条营区道路……“金耳世”始终未曾离开部队。
此次部队之行有一个重要目的——留存烈士资料。金家人完整保存了金耳世的《革命军人立功喜报》《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这次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将其仿制件送到了部队。同时,借回了当时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授予部队的3面锦旗,以此为依据制作的展陈资料,将被留在平湖。
更让人欣喜的是,多年以来,金耳世身前所在连队和平师附小的“金耳世中队”保持着紧密联系,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连队政治指导员王梓伊等部队代表多次到访平湖,他认为,英雄的精神应该在英雄的部队和英雄的家乡代代相传。
去年,金耳世烈士展陈室在旧埭村建成,随着越来越多珍贵史料的征集,越来越多的家乡人会了解那段英雄的历史,而金耳世的精神之光也会成为城市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