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陶佳敏
本报讯 早春时节,过年期间的硬菜和油脂逐渐让位给春日的“一口鲜”。近日,记者在北门农贸市场看到,鲜灵灵的春菜已经占据了菜场里的“C位”,为平湖人的餐桌带来渐浓的“春意”。而随着上市量的增加,春菜的价格也趋于平稳。
记者在市场看到,色彩翠绿的马兰头、味道醇厚的香椿、彷佛能掐出水的韭菜等各色当季时令春菜鲜嫩欲滴,几名顾客围在摊位前,一边询价挑选,一边交流着自家的菜谱。从马兰头拌香干、荠菜豆腐羹,到韭菜炒蛏子,道道都是“春天的味道”。除了绿叶菜,蚕豆、春笋等也卖得不错。俗话说:“食过春笋,才知春之味。”尤其立春过后的春笋,笋体较大,回味甘甜,无论是烧腌笃鲜还是油焖笋,都十分美味。
“今年春菜价格和往年相比总体便宜了许多,这几天供应量增加,与2月份相比价格降了一点。”蔬菜类摊主张玉珍告诉记者,爱吃“一口鲜”的顾客可不少,因此春菜一上市,自家的摊位就热闹起来了。春菜现在已上市一个多月,价格也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记者了解到,韭菜和荠菜都由刚上市时的每斤6元降到了现在的5元,春笋则由每斤10元降到了7元,而蚕豆则由于年前低温导致产量不高,较往年价格有所升高。
最贵的当属香椿头,这种褐色的“树上蔬菜”被摊主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有序放在泡沫盒中,标价是每斤80元,但在上个月高达每斤100元。俗话说“雨前香椿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香椿芽以谷雨节气前为佳,应吃早、吃鲜、吃嫩。“香椿的季节性很强,在我眼中它就是春天的味道。”正在挑选香椿的市民王劲波说,只有春天才能吃到最新鲜的香椿,过了这个“春”,就没有那个“店”。
春菜虽“鲜”,但不可过量。春菜里富含丰富纤维素,却不是人人适宜。“对于有消化道疾病的人来说,韭菜、春笋等‘春菜’要谨慎食用。”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朱红萍说,主要有四类人群不适合过多食用:一是患有消化道溃疡的病人,过多摄入含纤维素的食物会季节性诱导胃出血;二是肝硬化患者,会使食道胃底血管曲张、出血;三是患有炎症性肠病的病人,过多的纤维会加重肠胃负担;最后是老人群体,由于胃功能的退化,不适合过量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