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共和村:诗词流转浸润烟火人家

编者按:广袤乡村,精彩无限。平湖的乡村,是兼具文化之美和风景之秀的诗意栖居地。在推动新时代“千万工程”再出发再深化再提升的新征程上,平湖的乡村更迭生长,更具活力、更显特色、更有内涵,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今起,本报推出“乡村有意思”专栏,探寻乡土,守望芳华,展现平湖乡村各美其美的多彩魅力。敬请关注。

■记 者 倪雨伦

通讯员 纪亚千

【乡村新意】诗词流转千年意,古韵今生在共和。

【现场拾趣】走进林埭镇共和村俞家湾,“书香沈庄,进士故里”几个字映入眼帘,沿河而建的排排村舍是统一的黛瓦白墙,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耳边流水潺潺。长长的清溪廊桥伫立于清溪碧水间,站在廊桥上放眼望去,“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古韵尽览眼底,让人迫不及待想要了解更多清溪历史文化。

走过清溪廊桥,一幢写着“清溪诗词馆”的庭院式古宅矗立在前,白墙上一首《林埭赋》洋洋洒洒,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推开清溪诗词馆的大门,历代沈氏名人介绍和诗集书目被依次陈列,将这片土地的诗韵人文完整展现。时间回到600年前,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来到此地,留下“此乃福地,日后必出才俊”的预言,并撮合盛极一时的俞家和后起之秀的沈家喜结连理。后来,沈俞两家子孙代有才俊,其中子嗣沈岸登、沈皞日还开创了“浙西词派”。俞氏居住地因俞姓聚居,便世称“俞家湾”,并一直流传至今。

时至今日,诗书文化之气依旧是俞家湾的底蕴,而沈俞两家的故事却鲜为人知。于是,共和村以诗书世家沈家旧宅为基,打造了清溪诗词馆。“对于我们村来说,清溪诗词馆是一个传承文化的载体,也是研究交流的空间。同时,也可以让更多外来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清溪文化的魅力。”共和村党总支书记李垚说。

从诗词馆往东走,有村民正在清扫民房,不少香炉被摆在一旁。“我们的制香共富工坊这个月就要正式营业了,这是我们村特有的文创产品。”李垚说。原来,除了写诗唱词,文人墨客们还以“抚琴”“焚香”为尚,这也极大地带动了林埭当地制琴工艺和制香行业的发展,诞生了许多名店字号。沿袭至今,共和村中仍保留制琴工坊和制香作坊。如今,制香共富工坊把村里的七八户制香家庭汇集在一起,他们一起研究如何把中草药加入香薰,起到助眠安神的作用,准备把制香打造成村里的又一新亮点。“以后,游客们可以到我们的共富工坊购买香薰,也可以自己动手体验香薰制作。”李垚说。

看美景、赏诗词、抚木琴、焚香薰……乡村的趣味在何处?共和村给出了一个生动而丰富的回答,诗意人文中是静享宜居之和,时尚文体中是共富乡村之美。

【村民点赞】共和村村民佘金夫:我们的村子环境越来越好了,房前屋后种满了花花草草,看上去干净又整洁,住在这里心情也跟着变好了。平时放假的时候,有很多人到我们村里来看风景,逛逛清溪诗词馆,去竹林公园看看展品,我们作为村子的居民也感到很自豪。

2024-03-14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37494.html 1 3 共和村:诗词流转浸润烟火人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