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宇青
本报讯 “何仙姑手里有只接莲心”“叫纯阳拔剑斩妖精”……近期,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开展平湖花鼓戏的抢救性保护工作,这几句诗般的叙述、婉转的曲调,唤醒了不少老平湖人的文化记忆。
“平湖花鼓戏是唯一具有平湖文化属性的地方小戏剧种。”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马其林介绍,平湖花鼓戏也被称为西乡花鼓戏,其影响曾遍布平湖和松江一带。这种戏剧的声腔,深深地扎根于平湖方言,同时融入了摊簧调和民歌小调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它的唱腔优美动听,以至于民间有谚语说“后生勿听花鼓戏,老来死在秆棵里”,以此来形容它的魅力与曾经的辉煌。
据介绍,平湖花鼓戏虽然已先后被认定为平湖市、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一直处于原始档案残缺、老艺人稀少且萍踪难觅的状态。平湖花鼓戏最初发端于清乾隆年间平湖棉花种植区的“花歌调”,兴盛于十九世纪中叶,但在抗战时期走向衰弱。我市曲艺团在1959年成立平湖花鼓戏演出队,但随曲艺团撤建制而散。1979年,市文化部门恢复登记民间艺人,再次成立花鼓戏小组,但1987年小组解散,从业艺人再一次流散民间。到现在,平湖花鼓戏仅存少量残本,老艺人仅存3名,分别年至六旬、七旬和八旬,演员和乐队后继乏人。
正是由于平湖花鼓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市文旅体局决定将其抢救性保护工作列为2024年度的工作计划,并为此拨付了专项经费。“前不久,我们对平湖花鼓戏的第八代传人胡小平进行了非遗口述史和唱段视频的采集工作。”马其林告诉记者,尽管胡小平已经30多年没有从事这一行业,但她的演唱依然优美动听,是货真价实的花鼓戏老艺人。同时,胡小平还保留着盖有平湖县文化局演出业务章、由浙江省文化厅统一规制的《浙江省个体艺人营业演出许可证》和一册红塑料封面的手写花鼓戏唱本,内含《庵堂相会》《绣荷包》等传统曲目,为“复活”花鼓戏的工作提供了助力。
然而,仅仅对这些内容进行挖掘和整理还远远不够,如何通过这些现有的资料让平湖花鼓戏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技艺的传承至关重要。马其林说,他们计划向社会招聘学员,聘请老艺人和戏曲专家对学员进行培训,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在沿用市文化馆民乐队的基础上,补足乐队配置。
“我们计划在梳理平湖花鼓戏的历史脉络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于今年年底推出一部全新的平湖花鼓戏作品。”马其林说,通过老戏剧新剧目的形式来唤醒那些沉睡在岁月里的艺术瑰宝,让平湖花鼓戏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重新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