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成声
随着春节的临近,我市不少村依托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重启“村晚”,村民们用一台台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演绎美好生活,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
在信息和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今天,“村晚”为什么还能吸引人?究其原因,不过是最“土”的乡味承载最浓的乡愁。纵观平湖各地的“村晚”,节目源于乡村、源于群众,关注的是乡土、承载的是乡音、凝聚的是乡情。村民们用自编自演的“草根节目”,打造属于自己的春节文化大餐,展示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点亮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年味。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办好乡村“村晚”,让“村晚”更接地气、更具人气、更有烟火气,不仅是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所指,更是乡村振兴的内核所在。这就需要“村晚”演绎“乡风乡味”,原汁原味展示一个村庄自身的历史资源、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像新埭镇的鱼圻塘村,素以“四大抗金”名将刘锜和大蜡烛、大戏台、大锣鼓而闻名于江浙沪,该村的“村晚”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每一届“村晚”都以“四大”为特色,不但较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展现了该村文化兴村取得的成果,更以贴近村民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令村民喜闻乐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在口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后,精神饱满起来也是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越来越多的农民希望把好日子唱成歌、绘成画。“村晚”正好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舞台。
办好“村晚”,需要我们转变基层文化服务思路,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既要为群众搭好“戏台”,又要发挥好文化特派员的作用,加强相关专业指导,积极培养农民文艺爱好,让更多以往在台下当观众的农民,成为上台参与表演的“民星”,集聚“村晚”更多人气。
文化“活”起来,乡村发展才会有基础。“村晚”不仅是一场联欢会、联谊会,更是乡村振兴新气象的有效载体。传承乡村文化、涵养农村精神文明,需要更多“村晚”。期待平湖的“村晚”舞台越来越多、越来越宽,让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的“村晚”唱出文化振兴新乐章,唱响乡村振兴好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