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学校 程 敏
初见他时,印象最深的是一把轮椅,它不像我们平时在医院里面看到的那样崭新、结实,两个老旧得有些发黄的手柄,普通而又沧桑,而坐在这把轮椅上的他,7岁,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身子,憨态可掬。六年过去,现在的他,13岁,脸颊消瘦,身体单薄,整个人就犹如黛玉似的弱不禁风,却又有着极不协调的大头和矮小无力的四肢。
他是一位患有先天性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孩子,这个病一般是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发病,呈对称性、进行性,从近端肌肉开始出现迟缓性的肌肉麻痹和萎缩,表现出走路无力,之后开始出现进行性加重,逐渐不能行走。由于它只是累及到肌肉的病变,所以智力发育以及感觉发育正常,医生只能根据临床症状给予对症治疗,不能够根治。
每天,他都像这样坐在轮椅里,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双腿整齐地摆放在轮椅两侧,身体微微佝偻,双手缩在胸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的确和霍金先生很像。对他来说,写字、上厕所、吃饭都不是自己能够简简单单就能办到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他能来学校上课吗?我犹豫了。
开学前的一次家访中,我走进了这个孩子不太富裕的家,我没有想到,孩子的卧室竟比很多我家访过的家庭都更加干净、整洁,一尘不染。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孩子?我忍不住和家长攀谈开来。
在家长的口中,我得知:孩子非常乐观,知道自己与别人不一样,但是却有超乎他年龄的坦然与稳重。他最渴望的,就是进入学校学习。他妈妈说,她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孩子看着同龄人上学时羡慕的眼神,那是一种瞬间的发光后转失落的眼神。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学,哪怕没有真的学到什么,她也希望孩子能够和其他孩子多多学习,多交一些朋友,至少不要每天像现在这样呆呆地坐在轮椅里。她说:“我的孩子智商没有毛病!但是,我也很担心,这样连手都抬不起来的他,能行吗?”
尊重学生个性,用“心”打造特色化班级,是我一向主张的班级管理体系。我想,我的班级绝对不能落下任何一位学生,我要让他在我的班级正常上下学。于是,我事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以“关爱”为主题的班会课,并和孩子们沟通,我们班级要转来一位这样的孩子,希望孩子们多多帮助,关心爱护他。
在同学们的支持与帮助下,我还设立了班级专项帮助小组,每两周,随着座位的调动,都有专门的人员为他翻页、交作业等。
他不敢多喝水,因为,上厕所真的太“麻烦”了。于是,我就安排男同学在课间,陪他一起上厕所,让他能够安心喝水。
中午吃饭,那简直是一个大难题,因为,他连拿起勺子都会不停颤抖,更不要说准确把饭菜送入自己的口中!于是,我又安排学生,在午饭开始的第一时间,为他盛好饭菜,有时候他奶奶因为家里事情忙得来不及过来,我就会亲自给他喂饭!
就这样,这样的帮助模式从一年级起步,走过了整整五年多的时间。孩子也由刚开始的腼腆不适应,慢慢开始向我们敞开心扉,他说:“我最开心的就是上学的日子!”那时,我觉得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
有人说,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他真的成长得很好!浙江省阳光少年,是他!登上浙江卫视,被宣传报道,是他,荣获许许多多省、市级别荣誉的,还是他!虽然他不能动,但他却在用他坚强的心脏和稚嫩的语言,展现他的风采,他在发光,耀眼而夺目!
让教育成为生命关怀的事业,这是学校教学楼上庄严的承诺,也是奋进的方向。下半学期,这个孩子就要进入初中的学习了,我在为他开心的同时,我也在忧虑:孩子的肌肉萎缩越发严重了,除了班级层面和学校层面的沟通与帮助,我们是不是还要为这个孩子做些其他的努力?我深深期待:每位老师的班级,都是一个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