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论苑

平湖探索建立农民读书会促进精神富有的新路径

■ 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宋红伟

三、开枝散叶,丰富农民读书会的“平湖样板”

一、生根萌芽,构建农民读书会的“成长模式”。

二、读书蝶变,挖掘农民读书会的“智富渠道”。

平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场景、新形式、新品牌不断涌现,公共阅读空间、乡村文化空间、跨界文化空间,遍布大街小巷、深入城乡肌体,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特别是平湖创立了农民读书会,由县级公共图书馆和镇(街道)分馆统筹建设管理,以农村居民为主体,依托乡村书房、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空间,开展自我阅读、自我教育和学习分享的自主参与的社会公益组织。2020年,农民读书会团队被授予省文化和旅游创新团队;2021年平湖农民读书会成功入选第四批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22年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和第二批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名单。《中国文化报》《新华每日电讯》《农民日报》等媒体先后对平湖市农民读书会进行了报道。

(一)政府支持、馆镇主抓。平湖将全民阅读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将全民阅读工作纳入全市中心工作,制定了《平湖市农民读书会章程》,整合了公共图书馆资源和农家书屋资源,农村文化礼堂在所有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为农民读书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点位。农民读书会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市图书馆成立农民读书会总会,负责年度全市农民读书会的方案策划,把握方向、总结经验。镇街道农民读书会根据读书会总会成立分会,由综合文化站站长任会长,具体组织实施本镇街道农民读书会分会工作。村社区组建农民读书会,有阅读经验、认真负责的村干部任负责人。在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图书分馆、文化礼堂等场所,定期举办阅读活动。2016-2018年,实现各镇街道农民读书会村(社区)全覆盖;2019-2021年,开展农民读书会“一镇一品”阅读品牌建设;2022-2024年,推进农民读书会提质扩面。

(二)因地制宜,有序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承包地的整体流转使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村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代名词,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这使得在农村组建农民读书会有了先天的条件。2016年初,平湖市图书馆召开首次农民读书会工作会议,坚持有序发展组建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目前平湖8个镇(街道)、115个村(社区),分布着400多个农民读书会,1.1万多名农民成了骨干会员,组织网络覆盖各村(社区),打造“一镇一品”特色阅读品牌,年均开展读书活动1500余场次,参与农民15万人次。

(三)多方合作,灵活多样。结合农村实际,与村社区文体团队、农村专业合作社、党员先锋站、民情茶馆、社会公益组织、社会类服务机构和文化类非企法人组织等合作,组建灵活多样的队伍。比如针对种养大户开展农业种养方面的培训辅导、针对文学方面的需求开展读名著等沙龙活动。建立农民读书会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实现农民读书会会员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在微信上定期发布“好书我荐”“我爱看的一本书”好书推荐活动,发布农民读书会活动预告,发布农民读书会活动信息,也可在微信群中交流读书心得和读后感等文章。近两年新建成的文化馆企业分馆,推动农民读书会在企业中发展。

(四)制度保障,常态常效。2017年,制订了《平湖市农民读书会星级评定(试点)》办法,对先“成长”起来的新仓镇农民读书会给予资金扶持;2022年,在新出台的《平湖市加快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中明确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2023年,出台《平湖市农民读书会星级评定办法》对首批62个农民读书会予以资金补助,并评选首批农民读书会“领雁人”。开展农民读书会问卷调查,形成评估报告。市委宣传部、文旅体局、财政局、民政局等单位合力推进,每年两次召开农民读书会工作会议,多次召开全市现场会,持续为农民读书会加温。

(一)聚拢人气,让读书从“一个人”到“一群人”。平湖通过“建书房、组队伍、出政策”举措,带动读书队伍发展壮大。打造“书房·书屋·书吧”品牌,建成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金平湖”智慧书房14个、农家书屋和图书馆村级分馆升级版礼堂书屋20个、A级旅游景区村庄为试点的乡村书吧9个,市镇村三级阅读阵地得以全覆盖;组建灵活多样的队伍,与村文体团队、村专业合作社等联合,变单打独斗为多方合力,建立农民读书会400多个,骨干会员近2万人次,年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制定《平湖市农民读书会章程》《平湖市农民读书会星级评定工作办法》等政策,每年安排农民读书会各类经费60余万元,用于对星级农民读书会评定奖励,带动农民读书热情。比如广陈个体户朱建明,自小喜欢读书,2018年开始,他每周一都会在广陈镇图书馆举办故事会,至今举办了上百期,听众达到上万人,在他的带动下,陆续成立了“雏鹰读书会”“唐诗妈妈读书会”“夕阳读书会”等多个小分会,固定会员人数已达500多人,实现了“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目的。

(二)用好渠道,让书籍变“一时热”为“一世爱”。以“多一间家庭书房、多一个阅读品牌、多一次读书活动”的“三个一”推动基层阅读从“自上而下被动模式”转变为自下而上“萌动”模式。平湖农民读书会组建后,在农村形成了建房的新趋势,部分农民在建新房时会加一间书房,藏书之家增加,阅读人数带动起来,逐步形成了“一镇一品”阅读品牌,比如当湖街道的“东湖夜话”、新仓镇的“怀旧经典”、广陈镇的“耕读传礼”、林埭镇的“清溪雅韵”、钟埭街道的“耘庐诵读”等品牌不断显现,并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如广陈镇龙萌村农民读书会举办的“雨生百谷话希望、传耕承读显文明——耕读礼”、钟埭街道耘芦读书会的“芒种时节好读书”等,都是与农民实际息息相关,吸引了农民、新居民的参与,融洽了日常关系。还比如在新仓镇三叉河村,几个不识字的老人经常参加读书会活动,在村里几位退休老干部的帮助下,自发举办识字班,参与人数也从几个发展到50多个,晚年自主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三)发挥作用,让农民读“一本书”学“一技能”。平湖从“激发兴趣、满足需求”出发,精心分析、精选书籍,加大购书配送力度,丰富读书载体,发挥农民读书会在“乡村振兴”战略作用。实施分类书籍推送,针对农业种养方面的培训辅导、技术交流,精选《南美白对虾仿生态养殖技术》《大棚芦笋高效栽培技术》《图解无花果优质栽培与加工利用》等书籍,帮助农民掌握种植养殖技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率,比如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胡剑平,创办新仓无花果专业合作社后,他利用村级书吧优势,就近阅读无花果相关书籍,对无花果品质提升进行研究,带领乡亲们一起种植无花果,推行了“合作社+超市+名特优”的销售模式,如今基地总种植面积达145亩,吸引就业人员30人左右,带动农户增收。针对自身修养的提升,充实《中国绘画史》《颜真卿行书字帖》《秋冬绝美手工编织》等书籍,满足农民多样的生活技能需求,比如平湖新居民张良奇,10年前他来到平湖,受到身边人影响,他一边收废品一边看练字帖、临摹、练字,他的作品入围了全国第四届颜体书法大赛,成为“收废品界的书法大师”。

(一)农民读书会让书香充盈在“田间地头”。平湖农民读书会参与人群无门槛,从退休老教师到在校大学生再到小朋友,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同伴畅所欲言;分享内容多元化,从田间地头的老经验到移风易俗的新讨论,当阅读和分享“接地气”,本土化内容的吸引力自然让人蜂拥而至,让“书香味”与“泥土味”完美交融,让“家门口”的“文化粮仓”构筑起新时代农村“精神高地”。部分村民们化身“道德评判团”,评议“高价彩礼”的风俗,部分化身为“情景剧演员”,将身边的孝德故事搬到读书会的小舞台上,正因为说的演的都是农民自己的生活,才让一场场读书会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比如2017年在新仓镇举办的“再见‘双抢’”主题阅读分享会上,陈球英分享了自家农忙时候的趣事,受到大家欢迎,陈球英决定把这个读书分享会办下去,取名“老陈读书会”,因为读书会,陈球英的生活发生了大转变,每天忙完农活与家务,她就想着读书会的事,开展了红色书籍分享会、养生知识茶话会、最美家乡谣分享赛等活动,带动了周围的农民爱上读书。还比如在钟埭街道沈家弄村车桥景区,村老书记陆琪跟一群年轻人分享了自己当年带领村民艰苦奋斗、求富求美的故事,以此激励青年人奋进,还参与编写了《沈家弄村村志》,这是当时嘉兴市第一部村志,编写过程让他积攒了不少村史知识,这些知识也通过读书会不断被村民熟知。

(二)农民读书会让群众乐享“文化小康”。农民读书会不仅仅是一个团队、一次活动,更是促进城乡公共文化的协同发展,改变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渠道。农民读书会提高了文化消费的便捷程度,改善了市场环境,使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提质扩容,使市场性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多彩,成为农民不断获得“致富经”的平台,更是向农民不断输送“营养液”的载体。比如在书房内增加书签、笔记本、文化创意衫、陶瓷杯等创新配套服务,并将“二月二撑腰糕”“立秋日交秋瓜”“八月半眉毛饺”“腊月里做尺糕”等当地习俗进行注入,更好体现“平湖味道”,通过新鲜好玩的特色文创,让书房成为一个文化的“磁场”,让更多百姓在繁忙之余,将“去书房”成为休闲生活的首选。还比如市图书馆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神话、非遗曲目、平湖竹枝词、地方美食、方言故事等内容,将其录制成音频,建设“乡音弥漫”声音书局,以“悦心”听读本为载体,将地方文化传送给广大群众,方便农村读者分享阅读交流,有助于顺应社会发展,因地制宜提升阅读成效。

(三)农民读书会让创新生根在“精神粮仓”。农民读书会形成了一个个精神空间,擦亮了农村基层的文化底色,更是全民阅读创新的孵化基地。农民读书会延伸出了“金平湖·慧阅读”品牌,形成了“文化志愿者+阅读推广者+社会轮值馆长+馆校共建”等多种模式,共有“慧阅读”推广人团队200人,组建“慧阅读”志愿者团队600余人,通过将“一个书房、一本好书、一位阅读推广人”串点成线的方式,拍摄好书推荐视频16期,单期线上浏览量达3800人次。通过社会招募,产生智慧书房首批轮值馆长17名,参与和监督书房日常管理,并利用自身流量参与阅读推广,陆续探索“作家陪你读经典”“三观堂夜话”等特色品牌,开展跟着“馆长”去旅行系列活动。以“书房+非遗”“书房+手作”“书房+展览”等形式,增加第三方专业团队运维力量,增加人流量带动当地传统文化活化。如松风书院根据空间布局,将民国报纸以橱窗方式进行展示,于书房内点缀古色古香的灯饰,配以开展“剪纸”“叶雕”“西瓜灯文化”等主题活动;如介庵书院,根据现代都市感的环境布局,开展书房微讲座、微展览;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向阳花”“壹起来手工”参与“慧阅读”活动开展。

2024-01-10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419333.html 1 3 平湖探索建立农民读书会促进精神富有的新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