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商务局 赵振宁
一、国别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四、加快推进国别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三、存在问题
二、中日和中德两大国别园区异同点比较
国别园区作为高能级开放平台,在推动高质量外资集聚、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当前我市两大国别园区发展情况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短板问题,并对如何推动国别园区高质量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2015年,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成为浙江省首批国际产业园中唯一一个以日资为特色的国别产业园。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位于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区域,园区面积27.5平方公里,成立以来,园区持续推动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的“日资高地”,并被列入国家中日合作示范区创建名单。目前,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内集聚日资企业70家,数量占全市日资企业63.6%,总投资26亿美元,合同外资10.5亿美元,实际外资9.1亿美元。2023年1-10月,园区内40家规上日资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8.71亿元,同比下降17.8%。
(二)中德(平湖)产业合作园。2013年以来,平湖经开顺应时势,创新思路,提出了“巩固日韩、拓展欧美、主攻德国”的外资招引战略,并于同年开始规划推进中德产业园建设,园区面积2.4平方公里。2021年,成功列入全省国际产业合作园创建培育名单;2022年,中德(平湖)产业合作园在全省国际产业合作园考核中位列前三。目前,中德产业园聚集德资企业32家,数量占全市德资企业82.1%,总投资8.9亿美元,合同外资3.8亿美元,实际外资3.1亿美元。2023年1-10月,园区内19家规上德资企业实现产值61.49亿元,同比增长9.1%,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特点日趋显现。
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和中德(平湖)产业合作园都是高质量外资的重要承载平台,在推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互为补充的作用。因产业基础不同、投资偏好不同,两大国别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异同点:
(一)两大国别园区的共同点。
1.龙头项目带动明显。在项目引进过程中,始终坚持把世界500强、国际行业领先等企业作为重点招引方向,两大园区聚集世界500强企业、龙头企业共35家。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内先后落户了尼得科、JFE、好侍、伊藤忠等世界500强和著名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特别是尼得科集团自1999年第一家企业(芝浦)落户以来,先后陆续投资设立了16家外资企业。2022年,日本电产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旗舰工厂项目,总投资3亿美元,刷新了日资在平单次投资额记录;中德(平湖)产业合作园先后引进了德国蒂森克虏伯、德马吉精森、德铁信可等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
2.产业发展定位清晰。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定位,在对日、对德项目招引上,坚持把精密机床、汽车零部件、高端食品作为主导产业,引进了一批产业链“链主”企业、关键企业。在机床领域,引进世界三大高端机床制造商之一的德国德马吉,日本津上精密已经成为国内精密自动车床市占率首位的企业;在汽配领域,先后引进了日本电产、德国蒂森克虏伯等8家全球汽配百强,并集聚尼得科汽车马达、川电钢板、尼得科艾莱希斯等一批新能源汽车电机代表企业;在高端食品领域,引进了曼氏香精香料、日清食品、好侍咖喱、丹尼斯冠、毕恩熙等国际行业龙头外资企业。
3.增资扩股势头强劲。园区内企业以制造业外资为主,落户以后都显示了强劲的根植性,园区内有超过一半的日资、德资企业有过增资行为。日本电产集团旗下16家企业累计增资32次、川电钢板增资8次、德西福格和科世科均增资4次。以2003年落户的津上精密为典型代表,该企业最初投资额仅为240万美元,落户后陆续与我市50余家企业建立了配套产业链关系,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追加投资先后增资10次,目前,总投资达2亿美元。
4.科技创新能力渐高。园区内日资和德资企业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意识,能够积极向上申报高企认定,主动设立研发中心,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费用。目前,园区内共有15家日资、德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成功引导尼得科集团整合旗下在平15家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尼得科智能研究院,津上和欧迪恩获评全省首批符合进口税收政策的外资研发中心。2022年,德国哈恩·希卡尔特应用研究学会和我市合作成立汉希科特研究院,是全省唯一一家外资传感器微系统应用研究院;菲斯曼供热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建配德国标准综合测试实验室,并与上海同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实现新型锅炉技术突破,累计带动50余家本土及长三角企业参与其产业链协作配套。
(二)两大国别园区的不同点。
1.从项目引进看,总体数量日资企业明显多于德资企业(两大园区内现有日资企业70家、德资企业32家),总投资、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等指标也高于德资企业,但是,从近几年新引进看,新设日资企业数量不多。近五年,产业园新引进日本企业5家,总投资0.5亿美元,合同外资2000万美元;新引进德资企业15家,总投资3.3亿美元,合同外资1.4亿美元。
2.从产出效益看,德资企业产出效益更高且后劲更足,2022年,园区内16家纳入评价的规上德资企业亩均税收75.95万元、亩均产值1041.3万元,36家纳入评价的规上日资企业亩均税收50.6万元、亩均产值1288.6万元。2023年1-10月,园区内40家规上日资工业企业产值同比下降17.8%,19家规上德资企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9.1%,德资企业以“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了突出力量。
3.从配套服务看,中日(平湖)产业合作园软硬件设施更为成熟,专门打造具有浓郁日本风情的“樱花小镇”,建设日本料理一条街、设立日式人才公寓、引进日资饭店,在整合提升园区环境的同时,全方位满足日商衣食住行方面需求。近年来,虽然针对德国企业配套引进了宝莱纳德式餐厅,但是总体配套的生活休闲娱乐设施还不多,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尽管我市国别园区工作积累了相当优势,但站在建设高质量国别园区、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定位上来看,与周边先进地区相比,仍有三个方面不足亟待追赶:
(一)国别项目信息不够多,“源头活水”不足。随着发达国家对华投资日益谨慎、投资项目需厂房代建等因素影响,两大国别园区总体招引项目数量偏少、规模偏小。2019年以来,国别园区内注册3亿美元以上项目仅汽车马达项目1个。去年1-10月,我市新增日资、德资项目仅7个,其中新设项目4个,各项目投资额均未超5000万美元,另外2个日资项目因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出现缩减投资等情况。两大国别园区面上在谈项目信息明显减少,从初步排摸情况看,当前在谈日资、德资项目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减少。
(二)国别招引力度不够大,竞争能力不足。目前,我市招商政策主要仍依托全市招引政策及招商主体的“一事一议”政策,缺乏与园区自身优势和主导产业有效结合的细分政策,对国别项目的吸引力不足,特别是与昆山、太仓等苏南地区的日资、德资集聚地相比,在项目洽谈时竞争力不足。比如,去年9月太仓在江苏-德国经贸合作交流会上签约德资项目22个,太仓现有德资企业450多家,其中大约50家为全球“隐形冠军”,规上德企亩均产值、税收分别达1400万元、110万元,企业数量、亩均产值、税收等数据均明显高于我市。
(三)国别平台能级不够高,承载空间不足。从产业链布局看,近年来,两大国别园区基本形成了以汽车与零部件、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集聚产业格局,但是,除新能源驱动电机外,大多数园内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价值链中低端,产业链的完整性还有待提高。此外,园区内外资企业特别是德国企业对“双元制”员工及定制厂房的需求比较大,一些标准厂房建设水平达不到要求影响项目落户。在生活配套设施方面,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难以满足外资企业高管需求,两大国别园区的承载主体——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产城融合水平仍需提高,现代服务业短板需补齐。
以国际标准高质量建设两大国别园区,突出主导产业、加快产城融合,全面提升产业、技术、资金、人才等集聚能力,打造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的平台体系。
(一)坚持以项目为根本,靶向发力引进高质量项目。一是突出考核导向。坚持把国别招商作为高质量外资的主攻方向,加大对日、德招商力度,对引进日资、德资企业的镇街道或部门在年底招商引资考核中予以额外赋分,以此调动主体在招引日资、德资项目上的积极性。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一企一策”,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符合我市园内产业定位的高质量外资项目。二是拓宽来源渠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优势,聚焦日本、德国两大区域,组织开展一批具有平湖辨识度的涉外招商活动,每年组织赴日、德招商团组不少于10批次,谋划在德举办“平湖日”活动,持续开展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平湖行”活动。更好发挥日本、德国两大招商联络处作用,加大项目信息获取力度,推动平湖与日本、德国的产业对接、项目合作和外资并购。三是打造专业队伍。注重对日、对德专业招商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通过学校专业招聘、境外挂职培养、中介机构引进等方式,进一步配强壮大日本、德国招商团队,通过国企招聘等方式,逐步解决招商员待遇和优秀招商员身份问题,提升招商队伍稳定性和专业度。同时,进一步扩充第三方招商力量,通过优质中介、外国商协会、乡贤、优秀企业家有效获取项目信息,加大对外驻点招商力度。
(二)坚持以产出为核心,高位谋划打造高能级园区。一是加速产业集聚。聚焦产业定位,结合园内现有企业基础,重点突出高端制造业、新材料化工产业等主导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家行业领先企业、大型央企、上市企业,招引一批国际先进前沿性产业项目、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项目、科技创新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加速产业集聚,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增资扩股。牢牢把握日资、德资企业根植性较强的特点,深度挖掘已落户项目潜力,将增资扩股纳入开放型经济政策内容,深入重点企业宣传增资奖励政策,鼓励引导推动企业增资,对有明确增资意愿的企业,协助企业加快办理增资手续。重点围绕尼得科集团、康迈尔、德默菲等一批有潜力增资扩股的企业,强化精准服务,不断提升企业在平粘性。三是助推科技创新。坚持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的目标,通过释放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福利,逐步完成企业方从“要我申报高企”到“我要申报高企”的思想转变,进一步培育一批外资高企。鼓励引导园区内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动外资企业与国内外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企业研究院,形成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提供高标准服务。一是注重硬件设施提升。高标准推进园区内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改造提升园区内重要交通干道,加快医疗、通讯、商贸综合体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生活品质。针对日资、德资企业轻资产运营偏好以及租赁厂房需求,加快建设标准厂房,加快项目推进,实现外资企业“拎包入住”。二是注重人才有效供给。继续深化“双元制”模式,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入融合,逐步推广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提高人才供应精准性,鼓励园内企业通过自建或共建等方式成立双元制培训中心。鼓励技工院校与中西部地区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发动重点企业积极参与跨区域合作订单班培养,充分利用中西部地区毕业生资源,有效保障园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三是注重生活配套保障。积极引入外国语学校、中外合作学校,探索“双轨制教学,双通道升学”办学模式,为外资企业高管子女入学开辟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鉴上海瑞金医院和太仓合作模式,与上海知名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全力做好园区内企业服务管理,常态化开展走访服务,加强与欧美俱乐部、日本人会等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园区内企业在平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