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 洁
信息化建设是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四维一体互联互通高效信息化网络,可以实现胸痛中心救治过程中全流程数据实时采集,自动传输、数据共享,从而为胸痛患者“全生命周期保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诊断疾病,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是最核心的问题。
2019年6月,市第一人民医院以急诊科、心血管内科为核心科室,牵头成立了平湖市胸痛中心。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和进一步完善,去年8月通过了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当年共诊治急性胸痛患者1961例、开展手术638例,其中冠脉介入手术263例、冠脉造影337例,全年平均DtoB时间64.32分钟。
在此基础上,今年医院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智慧胸痛中心建设。目前中心设有CCU床位6张,上半年共完成手术 428例,其中冠脉介入手术166例、冠脉造影262例,急诊介入手术62例,平均DtoB时间缩短到62.54 分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手术再灌注率100%。胸痛救治相关医疗质控指标位于嘉兴市域前列。
今年6月,市第一人民医院启动智慧胸痛中心建设,将信息化植入胸痛救治过程。同时,智慧胸痛中心建设也被市政府纳入2023年度重点民生实事、民生优享项目。这也是医疗服务提升的又一重要举措,旨在应用物联网技术等最新的信息化手段,通过卫生专网实现数据便捷记录、信息安全共享,提升胸痛患者救治成效。
救治速度快,患者未到信息先至。智慧胸痛管理平台与院内多系统数据互通,无论患者首诊在卫生院还是在“120”救护车上,都可以简单操作后实现快速建档。胸痛中心急诊预检分诊电脑屏自动弹窗,及时获取建档与转诊信息,并提前开始院内接诊流程,如分诊开启“绿色通道”、下医嘱办理入院等,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至”,为院内争分夺秒的抢救处置争取时间。同时,绑定于患者腕部的智能手环会自动记录患者在到院、进入抢救室、送入导管室等重要场所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救治过程准,全流程精准记录。智慧胸痛管理平台以国家胸痛中心质控标准为建设方向,与临床救治过程紧密衔接,通过“基站+信标+手环”的物联网技术以及平板移动端点击操作,使患者的整个救治过程以各个节点的时间轴和行动轨迹图方式呈现,为实时质控、抢抓时间、精准分析、信息上报等打下了扎实的数据治理基础。
救治区域全,打通壁垒广覆盖。智慧胸痛中心项目建设以“1+9”的模式部署,“1”是指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区域胸痛救治中心单位,“9”是指全市9家卫生院。各单位均配备系统端口、智能手环、移动平板,打通信息壁垒、规范操作流程,为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通过短时间内开通闭塞血管,使心肌得到灌注,极大地降低了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的致死、致残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创造了较高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