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委党校 贺佳贝
一、波特钻石模型视角下平湖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二、平湖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2022年,平湖市第三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整车+核心三电+汽车电子+智能网联服务”为核心的平湖市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集群。如何不断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集群,为平湖打造高能级汽车产业生态圈注入强劲动力值得深入研究。
平湖市围绕全省“415”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累计引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20多家,总投资超64亿元,不断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2年,全市拥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41家,产值144.9亿元,同比增长20.2%,产业链规上产值达到136.2亿元,同比增长26.1%,对汽车产业的增长贡献率达到76%,已成为平湖汽车产业发展的“顶梁柱”和“主引擎”。
(一)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既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也可分为一般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平湖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蝶变跃升,除了土地等一般生产要素的充分保障之外,更依赖对专业研发机构、高级专业人才、资本资源等专业生产要素,以及新兴的数据要素的大量持续投资和大规模高质量集聚。
一般生产要素保障有力。今年出台的《平湖市“强链壮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中,将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独山港经济开发区和林埭镇作为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的核心主载体,其中就涵盖新能源汽车这一重点发展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招商指导目录中的“最优先”引入产业之一,平湖市将加大对其土地、用能、排放等要素倾斜力度。并已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投资准入“绿色通道”,对鼓励发展类企业的增资扩产项目,可申请免于准入。
高端人才、资本不断集聚。目前,已累计引进汽车产业硕士以上人才400多名,国家级、省级人才30余名,其中包括国家氢能领域973项目科学家等尖端人才。平湖技术学院—德西福格、平湖汽校—辉门“双元六共”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每年为行业定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超1500人。行业持有有效发明专利241件。在资本资源方面,已成立10亿元的容腾二号汽车电子产业专项基金。
高能级研发平台深入扎根。平湖市已建成总规划面积达11.1平方公里的平湖汽车生态产业园,是嘉兴市唯一的汽车产业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已成功引进了中标院长三角分院、清研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等一大批高规格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服务平台。其中,与清华大学合作的清研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可提供新能源乘用车电机、电驱总成、减速器在内的一站式检测服务。中标院长三角分院的新能源汽车OTA大数据平台当前已实现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数据接入能力,可为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质量缺陷监测提供整零协同式服务。全市拥有48家汽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规上企业中共有33家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其中欧迪恩成立了省级驱动轴企业研究院,包括8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认定省级重点技术创新专项(高新技术产品)8个、工业新产品10个、各级首台(套)产品15个。
数据要素力促智能化转型。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平湖市聚焦汽车及零部件新智造集群试点建设,加强产业大脑创新应用,深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带动更多企业向协同制造模式转变,已在欧迪恩等重点企业试点机器人大规模集群化智控。
(二)需求条件。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广阔,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短短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3年的1.8万辆增长到2022年的688.7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3.63%。未来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进入不可逆的快车道,并且其产业链条会更加完善,进而形成更多的新业态。
预期性需求高质量分化,汽车消费者追求更个性化的消费。除了像之前购买传统燃油车一样关注安全、成本、舒适度,现在汽车消费者也开始注重健康、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更加注重科技感、时尚感、娱乐感和体验感,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持续升级迭代将为消费规模的持续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资本与技术双密集型产业,具有价值链长、科技含量高、关联性强、带动力度大等特征。大规模高质量产业集聚有利于发挥个人的学习效应、企业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平湖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主要涉及“三电系统”中的汽车电子、电机、电控、氢燃料电池、整车制造等领域,相关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但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基础相对较弱。2022年,我市新能源三电系统产业链产值达139.18亿元,同比增长23%。从企业数量来看,底盘件和基础材料环节制造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33家和26家;汽车内饰企业19家,汽车电子和“三电”系统分别为10家和6家,整车企业2家。其中日本电产东测是全球首家实现电机、控制器、减速机“三合一”并量产的企业;20多家本地企业与日本电产集团、纳铁福等整机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增加产值近10亿元。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行业竞争。企业战略是在整体性、基本性、长期性方面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制定的规划与对策。尼得科集团(平湖工业园区有14家企业)通过不断追求电机等产品的高效能,为地球的环境保护提供不可或缺的产品解决方案的同时,为人类创造更优质的生活作出贡献。这些战略确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主营业务,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随着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大型车企在技术的不断突破,受规模效应以及品牌效应的影响,未来市场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高。短短1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不到1%提高到27.6%,并且随着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出,已进入和燃油车争抢存量用户的全面市场化拓展期,且越来越多的外资和合资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竞争“白热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五)发展机会。发展机会抓不抓得住,是特色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能否保持或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受益于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技术革命和“双碳政策”的利好影响,并将汽车重新定位为移动智能终端、数字空间和储能单元,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将保持在高速增长区间。
平湖已围绕吉利、上汽集团、特斯拉(上海)等整车企业适配产业资源和生产能力,约有20%的汽车零部件产能与吉利等浙江核心整车厂配套,65%的汽车零部件产能与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特斯拉(上海)等上海市核心整车厂开展合作配套,超过90%的零部件企业与长三角地区的整车企业开展合作配套。受益于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资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以及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分工的时代机遇,平湖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也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
(六)政府政策与制度安排。近年来,嘉兴市出台了11条关于支持打造“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的专项政策以及《嘉兴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推进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平湖市出台了《平湖市企业上市(挂牌)新政二十八条》《关于大力开展“两化”改造、“两厂”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2023年,我市出台了《平湖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金平湖璀璨明珠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支持汽车零部件等重点行业进行轻量级数字化改造、对生产设备进行投资奖励,支持氢燃料电池及其核心配套企业的市场扩张;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形成本地规模化零部件配套。
我市创建了汽车产业链党建联盟,联合上海嘉定区、浙江温州市、江苏昆山市、江苏太仓市共建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并加入长三角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发展联盟,这为我市加速融入万亿级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平湖市是全国优秀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生产基地之一、省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新智造集群、省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区。结合我市“1212”产业体系实际,将全力构建以“整车+核心三电+汽车电子+智能网联服务”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集群,聚焦新能源整车、电驱动、电控、动力电池、车身控制系统、车载传感、OTA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规模达到450亿元,新能源整车年产量达到5万台、新能源电驱动年产量达到300万台以上。
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保持先发优势,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为推动平湖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金平湖新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精准引强育强。继续巩固与现有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联结,及早掌握企业母公司及其关联交易伙伴的产能与技术转移需求。精准对接全球优质资源,积极招引世界知名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平湖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全力提升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重大跨国项目的承载能力,错位嵌入、深度融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体系。利用好“科创企业金融贷”政策,加速“专精特新”转型,培育一批行业“隐形冠军”,争取未来在市场占有率、产品销量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构建全面支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相关政策体系,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政策传导、预期管理等方面的功能,支持中小微民企实行股份制改造,逐步培育上市后备企业梯队;促进产业集群向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二是协同要素资源。着力加强与上海、苏州、常州等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交流合作,吸引一批产业优势互补的项目来我市落户,形成协同发展态势;鼓励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资源,可借鉴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集团的经验,特别是通过海外并购不断进军高端产业链,提升产业竞争力与防御风险能力。引导企业通过智能制造、深度上云、研发创新等途径,加快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转型升级;加强本地采购扶持政策宣传;加速推进外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配套本土化、本土企业产品高端化,打造整零协同、内外融合、开放创新的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强化科研布局前瞻性,抢占新能源汽车技术制高点,主攻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转型升级方向。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两大引擎,发扬新时代浙商精神、“四千精神”和工匠精神,敢于与德国、日本等顶级老牌隐形冠军企业掰手腕、打擂台,做到长期保持超强定力,极度专注于在细分领域做到全球绝对领先,以掌握行业话语权、定价权;发挥尼得科联合研发中心的引领作用,围绕重大技术瓶颈,实施重点产品共同突破研发计划,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与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同步研发,重点攻坚研发电驱系统高效化与集成化技术、智能底盘与底盘一体化技术、整车轻量化和制造智能化技术、测试仿真技术及仪器国产化替代。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创新柔性引才用才机制,依托上海交大智能光电研究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院校机构,协同德国慕尼黑等域外人才“飞地”,联合培养和储备汽车领域科研人才。以10亿元的容腾二号汽车电子产业专项基金为牵引,加强对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破坏性创新技术的成果转化,确立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