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创新是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市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剖析
科技创新视野下
■ 市科技局 程传保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取得了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取得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我市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亟须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功能,加快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一)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强调,“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这对浙江推进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平湖作为浙江“工业大县”,更要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动力,加快建设“工业强县”,争当以科技创新塑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的模范生。
(二)科技创新是未来区域发展竞争的关键变量。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大国之间科技竞争越发激烈,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国内看,各地都在抢抓科技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我市要在未来产业发展的大变局中赢得主动,必须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在长三角未来产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找准自己的赛道。
(三)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质量评价的重要因素。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强调“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再到要求“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随着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愈加重视,科技创新在区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当中的分量愈加凸显。以赛迪研究院对全国百强县评价为例,“创新活力”作为评价体系的8个二级指标之一,对评价结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从省、嘉兴市今年对县市区的综合评价体系来看,创新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绩效指标”中占有15%的分值,其权重较以往的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
(一)探索与成效。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全市科技系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有序布局创新平台,蓄积新兴产业发展势能。深化与上海交大合作,推动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平湖市长三角射频技术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平湖市射频技术联合实验室等成功落户,集聚射频电子领域领先技术资源,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积蓄源头势能。与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合作共建空间态势感知平湖实验室,为我市航空航天产业资源集聚搭建桥梁。二是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助推现有产业优化提升。围绕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先后布局浙工大平湖新材料研究院、杭电平湖数字技术研究院、嘉兴南湖学院平湖研究院等,建设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服务综合体,强化对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近五年来,我市累计承接省“尖兵”“领雁”项目计划14项,开展关键技术攻关454次,实现技术成果交易额136.3亿元,鉴定新产品2050项。三是加快科技园区建设,增强优势产业发展支撑。2017年以来,我市将高新区建设作为承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聚焦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数控机床、生物医药3个产业链,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截至目前,平湖高新区已集聚了222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总数的49.33%,2022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4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0.52%。四是深化创新主体培育,促进企业梯队不断优化。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研发机构建设为抓手,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企业发展梯队。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5家、数量密度列嘉兴第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321家、数量密度列嘉兴第一,有力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整体能力。五是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加速产业发展要素集聚。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近五年来,累计引育省级以上高端人才198人次,其中90%落户在企业,直接从事企业产品更新和技术迭代等科技创新工作。探索科创贷款制度,近两年来累计为571家(次)科技型企业提供优惠贷款14.97亿元,为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助力。积极推进创投基金建设,指导各镇街道设立创投基金,今年已累计投资科技项目20个,投资金额达4.89亿元。
(二)问题与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工作成效,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核心指标短板突出。一是研发投入强度处于嘉兴末位。2022年,我市国家年报口径全社会R&D总量为19.91亿元、同比增长13.4%,R&D占GDP比重为2.67%、提升0.16个百分点,均实现了“止跌回升”,但R&D占比水平仍居嘉兴末位。二是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面临下滑压力。2022年,我市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为67.7%,虽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比嘉兴市平均水平低2.8个百分点。特别是随着新增非高新产能的持续释放,我市高新产业增加值占比将面临进一步下滑的严峻形势,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将产生持续影响。
2.创新发展龙头缺乏。一是缺少高端科研平台。虽然近年来我市通过校(院)地合作引进了一批科研平台,但总体上起步时间较晚,科研平台投入总体上与周边也有明显差距,平台的承载力和服务功能还有待提升。二是缺少行业龙头企业。我市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在梯队上呈现出“多而小”的局面,缺少引领型的行业龙头企业,截至目前,我市仅有1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且暂无符合科技领军企业评选标准的企业。
3.创新活力仍显不足。受现有产业结构制约,我市企业科技研发活跃度总体不强。截至2022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为83.3%、位列嘉兴市第5位,研发活动率虽达到96.5%、位列嘉兴市第2位,但企业研发项目总体偏小,研发活动质量总体不高。在今年全省“两清零”工作中,我市亿元以上企业无研发活动的30家、五亿元以上企业无研发机构的9家,均为嘉兴市最多。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导致我市规上工业发展整体质量和效益受到制约。2022年,我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占比仅为49%,规上工业利润率仅为4.39%,分别低于嘉兴市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0.27个百分点。
4.未来产业有待布局。未来产业是面向未来并决定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实力的前瞻性产业,是支撑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全国有超过20个省市围绕前沿领域推进未来产业。从2022年开始,长三角区域掀起了未来产业布局热潮,上海、浙江、苏州等先后发布培育未来产业的行动方案,重点布局未来智能、未来材料、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目前,我市对未来产业发展还没有系统规划与布局。
面对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交织演变的复杂形势,亟需加大研究、加强应对。总体而言,问题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现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相对偏低,缺乏引领型、创新型大企业。二是现有工作体系无法及时适应形势变化。因此,建议从“树牢1个理念、做好3篇文章、强化1套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快科技创新塑造我市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一)牢固树立围绕产业抓科技的工作理念。科技创新工作定位具有鲜明的层级差异,市县层面应聚焦科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特别是充分发挥科技助力经济发展的功能,突出抓好立足产业需求的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因此,从“工业大县”的基本定位出发,我市应突出围绕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抓科技创新工作。按照这一基本理念,科技创新工作的职能定位、目标设定、重点任务、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应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厘清,加快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对新形势的适应和调整。
(二)立足长远扎实做好产业体系提升文章。一是超前谋划未来产业布局。应深入研究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地区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产业半径叠加的区位优势,按照沪杭苏甬未来产业重要协同区的基本定位,结合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在氢能与储能、光电芯片、空天信息、前沿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探寻我市未来产业赛道。二是扎实做好存量产业提升。突出抓好优势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重点引导和支持本土企业及科研院所在新能源汽车控制系统、机床核心零部件等重要技术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做好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加快产业体系绿色化提升。做好服装、箱包、童车等行业共性技术需求服务,促进传统行业产品体系迭代,加快转型提升步伐。
(三)深修内功扎实做好企业梯队提升文章。一是突出抓“头部”。针对我市引领型、链主型企业缺乏等现状,持之以恒抓招引,着力引进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潜在“头部”企业。同时,注重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成长型行业的重点企业培育,力争在3年内实现科技领军企业零突破。持续引导和服务化工、造纸等传统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作。二是聚力强“腰部”。深度衔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标准,认真做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建设,系统性抓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以产值1-5亿元企业为重点,系统开展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增强科技型企业梯队的“腰部”支撑。
(四)借势借力扎实做好平台能级提升文章。一是积极引进产业策源型高端平台。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实际需求,重点聚焦未来产业发展布局,积极寻求与大院名所在先导性产业的科研合作,适时新增引进高端产业策源型科研平台,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创新策源驱动、产业及人才资源导入。二是加快现有平台服务能力提升。进一步强化校(院)地合作平台的分类管理,按照产业策源型、技术服务型、双招双引型3个主要类别,精准界定不同平台的目标定位、考核评价、扶持措施等。深入挖掘上海交大平湖智能光电研究院、毛军发院士工作站等现有平台源头策源、技术服务、双招双引等功能。
(五)完善新形势下科技创新综合保障机制。一是加快机构职能调整。以新一轮党和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机构职能设置和力量配备。根据我市现实短板和总体形势需要,在巩固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基本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科技招商和科技孵化”“科技创新平台服务管理”两大职能,优化科室设置和力量配备。二是深化队伍能力建设。按照科技部门是核心经济部门的工作定位,深度推进科技系统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着重培养宏观经济视野,提升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服务能力。强化颗粒度思维,提高工作执行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的实际成效。三是切实强化综合保障。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是“花当下的钱,办未来的事”,按照实际需求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经费保障,用长远眼光、理性思维看待科技创新经费支出的绩效评价。注重舆论引导,积极营造创新引领、科技先行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就业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