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绯绯 通讯员 赵勤仙
医疗急救,争分夺秒。特别是对于急性胸痛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把握住救治最佳“黄金时间”就是把握住“生命关键”。
近日,钟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接诊了一例胸痛患者,患者左侧心前区疼痛半小时,医院高效的救治流程为其赢得了进一步治疗的宝贵时间。患者11点34分进入钟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门,11点35分首次医疗接触,急诊医生从患者的病史采集到心电图的检查、报告、一包药的口服,到“120”的转运,仅仅用了14分钟的时间就完成了整个胸痛救治的早期处理过程。同时,院前急救点的分布为胸痛患者快速转运提供了便捷通道,患者转运至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时,因为前期已经远程会诊,掌握了患者信息,胸痛中心提前启动“绿色通道”,患者直接绕行到导管室实施介入手术,开通闭塞血管,大大节省了救治时间,也进一步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今年,我市将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列入市政府重点民生实事、民生优享项目内容。目前,全市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均已完成胸痛单元建设,完成了中国胸痛联盟胸痛救治单元注册登记,实现了胸痛救治及转诊的早期化、标准化、高效化。
明确工作任务
稳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我市卫生健康系统全力推进基层胸痛救治单元标准化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群众对高危胸痛及其危险因素的认识,引导群众合理就医。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先后组织单位业务培训40次,参加培训1580人次,组织社区群众健康教育培训90次,参加培训3152人次。
记者了解到,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购置配备了12导心电图机、肌钙蛋白检测仪、北斗时钟、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设备以及心梗一包药等药品设备,统一了《心电图检查登记本》《肌钙蛋白检测登记本》《急诊胸痛患者诊疗时间联合记录表》,建立了急性胸痛患者先诊疗后付费机制、转诊一键启动机制和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图、处置流程图,以胸痛救治单元的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促进全市胸痛患者救治的同质化。
市胸痛联盟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标准化建设、运行管理、注册及认证验收过程进行专业指导、业务培训。定期对各胸痛救治单元申请机构组织召开例会,结合工作进度对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提出解决建议和意见。
规范工作流程
实施胸痛救治“三全模式”
在新仓镇中心卫生院,胸痛救治单元的指引及胸痛优先标识设置醒目,药品设备配备齐全,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和转诊有一套规范高效的流程。“基层胸痛救治单元是整个区域胸痛救治的基础环节,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通胸痛救治的‘起始一公里’。如果把胸痛救治单元建好了,可以降低胸痛病人的死亡率,降低伤残率,同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降低了经济负担。”新仓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毛建明这样说道。
为此,卫生健康系统规范工作流程,在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上形成了以市胸痛中心为核心、乡镇卫生院为救治单元、村卫生室为胸痛哨点的三级诊疗模式,保障胸痛救治全域覆盖、全程管理、全员管理的“三全模式”全面实施。截至9月30日,全市基层卫生院已收治急性胸痛患者218例,其中心梗患者快速服用一包药后转诊31例。在胸痛救治单元的共同参与下,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最短的病例救治时间仅20分钟,为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目前9家基层卫生院的胸痛单元已通过国家胸痛中心的网上认证申请,并在8月27日和9月24日分批接受并顺利通过嘉兴市胸痛中心联盟专家组的现场验收。
“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规范胸痛病人的诊治流程,提高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致死性疾病的识别、诊断、救治和转运能力。”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依托市智慧胸痛中心建设,持续织密区域协同“急救网”,推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上下联动、紧密协作,使全市胸痛救治“急救网”基本实现流程优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提升对基层胸痛患者的早期救治能力,为生命分秒必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