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乍浦东常山与益山之间,有一块濒临杭州湾的滩地,在这弧形的山坡脚下,约0.68平方公里的冲积滩涂上,曾经有个外山村(大队),原属当时的黄山公社。20世纪70年代初,部队选址在外山建造军用飞机场,对外称为“1480”工程,民间流传这里将建造“陆地航空母舰”。外山大队的农户为了国防工程建设需要,识大体、顾大局,整村搬迁到大桥、全塘、黄姑等地插队落户,外山村从此消失。如今,这里已经开发为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的一部分,但乍浦一带还习惯叫那个地方为“外山”。
据当地的老人讲,清朝后期,江苏启东、崇明、海门的拓荒者相继来这里垦荒种植,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落。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块狭小的滩涂上繁衍生息。开始时,主要种植一些适宜于滩涂生长的薄荷、棉花、番薯等作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了盐碱土质,作物的产量也逐年提高。
黄山一带,山路平坦,惊涛远帆,风景宜人。20世纪30年代初,曾辟为黄山风景区。1932年10月,沪杭公路通车后,游人日众,上海等地的巨商富贾、闻人名媛及外国人士纷至沓来,每逢假日更是车马不绝。1933年秋,民国时期著名学者、散文家徐蔚南曾到外山这个海滨小村小住一个月疗养。他在疗养期间,以书信记录了当时在外山海滨度假时耳闻目睹的人文景观、民情风俗、趣闻逸事,寄给他夫人分享,后结集成《乍浦游简》。抗战胜利后,黄山旅游业逐渐恢复。
外山农户凭着自己所处的特殊地理优势,在西沙爿(俗称六里沙爿)纷纷搭建了一幢幢10余平方米、略具欧式风情的小木屋,为来自上海的外籍人士海滨避暑游泳提供简易的度假场所,深受外国游客欢迎。在暑夏季节,每幢小木屋租金8-10石大米(每石合75公斤),当时对外山农户来讲,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新中国成立后,这块山外之地建立了外山村,隶属黄山区金门乡,至1955年,有农户51户,实有耕地面积540亩。建立了农业合作社的外山农户,为了增加收入、扩大耕地面积、改善无天然水源的问题,把原有的水渠加宽挖深,提高了蓄水容量。同时,报请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建造了一座跨径1.5米、高3米的插板式螺杆手工启闭蓄淡防潮水闸,有效地把0.68平方公里范围集雨面积的径流堵住,并阻断了海潮对淡水蓄水池的侵袭,使全村日常生活和浇灌的淡水得到可靠保障。
但是,乌龟山朝东北方向的一道防浪长堤,是外山村最大的隐患。它的外面是一片平坦的沙滩,风平浪静时适合游客在海滩游泳,潮位冲击不到长堤,经过当地农民常年植草护坡,村里的大片耕地安然无恙。但一旦遇到强台风和天文大潮,土堤就面临被冲毁的危险,特别是乌龟山的尾巴段最为险要。每到汛期,这里就成为当时黄山公社和外山大队两级防台重点。为此,黄山公社要求县水利部门补助资金抛石护坡。
俗话说,好事多磨。县水利部门批准了抛石护坡,但石料来源成了这项工程首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因为乍浦地处杭州湾北岸,是军事重地,而且乍浦的九龙山一直是阻挡大潮的天然屏障,所以历朝历代都不允许开山采石。据史载,明万历末年就规定“立石禁止”,清雍正年间也有“勒石永禁”等禁令。所以,外山村虽然身处大山脚下,离山近在咫尺,却禁止开山采石,而要翻山越岭去外地运石进山,在当时的资金和运输条件下是难以办到的。1965年11月,黄山公社递交申请报告,要求县人委批准把护坡补助款用于在当地炸山取石,保障该处防浪堤的石料供给。
就在要求允许在当地炸山取石的同时,平湖各地兴修水利也急需石料,县人委经过研究决定在乍浦寻找可供开采的山头,自建采石场,满足日益增长的石料需求。当时兼任县农业水利局局长的副县长李邦文领队到黄山一带实地踏勘,初步选定了龙尾山向北的延伸处。这里靠近沪杭公路,既是环山公路进山处之一,也是外山大队进出的必由之路。它离国防工事较远,数百米之外才是农民住房,安全问题不大,而且穿过公路就是河道,水路交通比较便捷。
1965年12月,经浙江省军区司令部批复同意,准予将牛粪山和骑龙庵山脚两处小山头供平湖护塘取石。随后,平湖县水利部门下拨经费作为筹建初期的临时经费,聘请了萧山县的石工师傅, 1966年3月底采石场正式投入生产。同时,批准外山大队就地在乌龟山与外蒲山之间的牛粪山采石,炸山任务交由采石场完成。
外山大队的社员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经过两年多的奋斗,胜利完成了防浪土堤的抛石工程,有效地保护了自己的家园。时隔 4 年,外山的村民服从国家国防建设的需要,无偿地让出几代人为之开垦的土地,踏上陌生的地方生活。他们这种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和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