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杨思慧 通讯员 周 兰
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围绕社区治理创新,近年来市民政局以重构传统邻里关系为切入点,撬动社区治理支点,加快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促进邻里文化再生,推动形成具有平湖特色的社区“邻”治理品牌,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切实提高社区服务水平。
“我们以建设面向未来的‘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为目标,从完善社区服务阵地做起,全方位整合社区治理资源,推进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多举措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让社区居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程佳俊说。
经过7年多的扎实推进,如今,具有平湖辨识度的社区“邻”治理品牌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迅速提升。近期,市民政局还将举办平湖市第二届“邻里节”暨“平舞阿姨”自治品牌发布活动,通过调动“平舞阿姨”等社区社会组织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持续深化平湖社区“邻”治理内涵,进一步营造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铸就现代社区幸福美好生活。
织密“邻”网络
服务范围更全面
成立“包阿姨银龄互帮组”,开展义务理发、剪指甲等一系列便老服务;开展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挖掘邻里使者、加强邻里互动交流……当湖街道启元小区友邻点自建立以来,依托邻里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相知相融。
目前,像启元小区友邻点这样的社区共治共享服务平台,在平湖有650多个。近年来,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社区资源“福利”,市民政局按照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基层治理层级,建立起“友邻中心—友邻站(居民会客厅)—友邻点”为一体的“邻”网络空间,作为社区“邻”治理品牌服务阵地,开展邻里培育孵化、信息整合、交流协调、参事议事等活动,强化社区与居民互动融合。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友邻中心9个、友邻站(居民会客厅)105个、友邻点650多个。
“现在的社区真是大变样了!”家住钟埭街道钟埭社区的王阿姨对于家门口的变化非常欣喜,“有了新的‘居民会客厅’,办事更方便了。休闲区的环境布置也很不错,闲暇时我和朋友们都喜欢来这里坐一坐。”“居民会客厅”是“邻”网络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居民会客厅”建设,市民政局发布了《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建设和服务规范》,建立了一套针对“居民会客厅”创建和服务的标准,有力提升了阵地建设品质。与此同时,在运营方式、服务供给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其成为了居民群众愿意走进来、坐下来、经常来的“活空间”。
在稳步提档社区服务空间的同时,市民政局还通过打造一批优秀“样本”,引领高品质服务平台建设。比如,开展第一批示范型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评选,共评出5家示范样本,给予补助50万元,激励社区探索建设高质量城乡社区“居民会客厅”;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工作,其中钟埭街道钟埭社区被评为全省首批五星级社区服务综合体,在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上起到了典型引领作用。
提升“邻”聚力
服务群众更高效
身着绿马甲,左手一把小铲子,右手一个垃圾袋,作为“绿啄木鸟”护绿志愿服务队队长,谢建华一有空就往自己认领的“责任田”走走看看。同时,身为当湖街道梅兰苑社区楼道微自治联盟委员会副主任、凝翠嘉苑14幢1单元的微网格长,她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基层社会治理等工作,不断为打造一个更干净、更温暖、更美丽的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为推动现代社区治理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挖掘更多像谢建华一样的“带头人”,发挥“熟人管理机制”,市民政局创新具有平湖特色的“3W2H”微领袖人才培养模式,从基层微网格长、小组长、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中挖掘有影响力的社区治理“微领袖”154名,培训邻里志愿团队5000多人次。在嘉兴市率先成立社区友邻发展学院,与各大高等院校联合打造“邻治理”实践基地,联合培养省市社区治理领军人才33人。
“在培育基层治理强大‘邻’聚力上,既要巩固现有治理力量,也要融汇更多的社会资源。”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聚焦多元化公共服务需求,通过整合社区有效资源,依托各类社会组织孵化平台,以需求为导向培育增能社群组织1000多家,指导各村社区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邻坊中心等枢纽型支持型组织113家,社区治理力量有效壮大。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家门口”服务1万余次,在精准匹配社区居民差异化、特殊化需求上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治理方案”。
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支撑。市民政局重视发挥社区工作者队伍这一基层社区治理“主力军”作用,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在“选、育、管、用、爱”各环节强化保障、激发干事热情。通过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党建统领共同富裕专题培训班,开展新入职专职社区工作者全员岗前培训,分层分类培养社区治理人才梯队,切实提升社区服务精准化和治理精细化水平。
“打造‘邻组织+微领袖’的‘邻力量’,我们在不断壮大社区治理力量的同时,还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作用,促进上下联动,推动村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等良性互动,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打造美好生活共同体凝聚强大动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丰富“邻”项目
服务品牌更优质
“从助餐送餐、配药取药到日常关怀、纾困帮扶,但凡是我们老年人需要的,社区都照顾到了。”一聊起如今的幸福生活,家住钟埭街道西林寺社区的王大爷脸上总是堆满了笑容。今年以来,得益于市民政局指导开展的“五社联动”助推“一老一小”行动,社区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颐养加快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模式转变。
“一老一小”,是现代社区服务的两大关键群体。“我们坚持‘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理念,充分依托社区及社会组织力量,着力锻造更多有品质的特色服务品牌,切实守护‘朝夕’美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聚焦社区居家养老,创建“平舞阿姨”群众自治组织,以组团服务实现守望相助、银龄互助;打造“幸福来敲门”暖心服务品牌,让居家养老更安心、更省心;聚焦未成年人保护,打造“暖心护未来”服务品牌,以“专业组织+志愿力量”形式,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一系列服务品牌加持下,社区“一老一小”幸福底色正不断被擦亮。即将举办的第二届“邻里节”上还将正式启用“平舞阿姨”自治品牌,并正式发布“幸福来敲门”服务项目,“桑榆未晚,老有所为”“邻里一心,共建美好社区”等约20个首批“微项目”将被正式认领,把助老行动落到实处。
在聚焦最需要服务群体的同时,市民政局还着眼最大居民需求,发挥社会慈善资源和社区发展基金会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关注社区治理,通过开展“微治理”创新项目大赛、“幸福自治家园”项目征集活动等,鼓励引导社区组织和居民领袖树立项目意识,激发自治创意,先后扶持543个聚焦群众需求、服务效益明显的社区项目,带动了“绿啄木鸟”、“民族一家亲”社区融入、商圈圆桌会、“善治家”等一批村社区自治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市民政局还将文化建设融入社区治理,以“邻”文化作为“邻”项目的内核,将社区文化作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纽带,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方面,我们积极营造邻里场景,推行制定邻里公约,倡导居民守约,推动形成良好的社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邻里节’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邻里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