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平湖,已经有了萧瑟之感,但康达食品厂内却是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
在平湖经开,藏着一家在外观上并不起眼的食品厂,厂房上“康达食品”四个字就是它的招牌。花生酥、尺糕、蜜糖糕、云片糕、麻酥、鹅头颈、绿豆糕等很多老一辈人眼中的美味,在这里都能找到。
糯米和粳米浸泡后研磨成粉;白砂糖用水化开后加入粉中,搅拌均匀后成颗粒状;粉过筛入磨具,加入豆沙;再铺上一层粉,刮去多余的粉,脱模、蒸煮……外形方正、图案清晰、馅心隐约可见的传统糕点“尺糕”就呈现在了眼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95后”青年之手。
赵启涛是赵氏糕点的第五代传人,赵氏糕点是平湖传统糕点的优秀代表。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十二年(1673),第一代传承人为赵阿祥,随后几代都在地方上有名的糕点铺子(月兰香、稻花香、南货店)从事糕点制作。传至第四代传人赵启涛的父亲赵亚平,他便与爱人戴其云一起创立了以糕点制作为主业的康达食品厂。
赵启涛是赵亚平和戴其云的独子,阳光开朗的他在毕业后选择了从事游泳教练一职,工作三年后,赵启涛却在2017年突然辞了职,回到家与糕点打起了交道。“父母年纪大了,想帮他们减轻负担。”赵启涛道出了为人子女的心声。在往后的几年时间里,他沉下心去跟父亲学手艺,“尺糕回蒸会变糊怎么办?”“什么甜度顾客最喜欢、受众最广?”“撑腰糕隔天就不软糯了怎么改良?”……在日复一日的练习和制作中,赵启涛不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与父母商议怎样在技术上改良,让产品在各方面做到最好。看着自己制作的糕点慢慢被人喜欢,收获了本地甚至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大批回头客时,他开始喜欢上了制作糕点并且有了成就感,这时的赵启涛有了更多的想法。
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产品?2019年,赵启涛在一次出游中受到了义乌文创雪糕的启发,回来便开始埋头对产品造型、包装、口味等方面进行改良,平湖报本塔造型的绿豆冰糕、有东湖八景四个字点缀的尺糕、十几种不同口味的撑腰糕……每一次细节的更新都让老糕点焕发出新活力。不仅在产品本身下功夫,他还着手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册商标。经过他的不懈努力,2020年赵氏糕点被列入了第六批平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赵氏糕点作为平湖传统糕点制作技艺被列入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注册了“赵嘉康达”商标。他还创新性地在康达食品厂内建立起了赵氏糕点文化展示馆,让大家在品尝糕点之余,了解糕点知识,体验糕点制作,领略蕴含于糕点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几代人的碰撞,让赵氏糕点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历经几年的沉淀,赵启涛已经从稚气未脱的大男孩变成了独当一面的“掌柜”,如今的他已尽得父亲真传,在产品制作上得心应手。现在他常忙于为产品做推广找销路,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非遗美食展……省市县各大小活动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我们只会做糕点,其他都不会,都是他去联系的。”说起儿子,不善言辞的赵亚平和戴其云眼底总是带着笑意,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对儿子的赞赏。在赵启涛不断地“折腾”中,康达食品厂的营业额连年增长、屡创新高。
慢工出细活,好料出精品。在谈及经营的秘诀时,赵启涛一家坦言没有太多的道理,就是简单的“严格选材、保持传统、现做现卖”。“我们仍然坚持纯手工制作,不使用添加剂。”赵启涛说,随着时代的进步,虽然机器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为保持口感,除了磨粉外,其余都是纯手工制作。
时光流转,传统的味道依旧。做糕、送货、布展……年轻的赵启涛一直在路上,让传统老味道飘得更远一些、更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