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故事

一把文人扇 一颗续遗心

一把文人扇,扇出了悠悠千年的文人风流;一项技艺,凝结了几代人的痴心执着。文人扇,又称文扇,自古以来多为文人雅士所钟情,题诗作画其上,平添无限风流雅韵。在大批量生产如火如荼的今天,在平湖,有这样一个人,匠心独运,始终坚持古法技艺、千锤百炼,只为打造更具生命力的文人扇,他就是平湖文人扇制作工艺第三代传承人朱成超。

一推、一勾,精美绝伦的文人扇在朱成超手中缓缓展开,也揭开了这个制扇家族长达三代的坚守与初心。朱成超回忆,自记事起,家里就摆满了竹料。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套工具,爷爷一坐下就是大半天。年幼的他常好奇地围在爷爷身边,听爷爷讲制扇的学问,以竹为伴、以扇为友,耳濡目染之下,朱成超的制扇技艺越发精湛,一个制扇梦也在他心中生根发芽,而追逐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朱成超大学毕业,这一年,他毅然放弃学了四年的小学教育,走上了文人扇的自主创业之路。彼时,由于制作周期长、保存难度大、用料贵,文人扇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其传承也到了青黄不接的阶段,得知朱成超的想法后,亲戚朋友纷纷劝阻,希望他能思虑再三。家人的不解、前途的未知,统统都没有阻止这个年轻人前进的脚步,他始终记得爷爷的叮嘱:要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于朱成超来说,制扇已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在朱成超看来,制作一把文人扇就像铸造一把宝剑,宝剑锋从磨砺出,文人扇亦是。扇小乾坤大,从开始制作到成品,需要经过100多道工序,制作工期少则一个礼拜,多则几个月。不论是竹子、木头,还是纸张,每一样材料在朱成超手里,都拥有了生命。扇骨,既是文人扇的筋骨,也是灵魂,朱成超的这门手艺,主要就是制作扇骨。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有云:“其面重金亦不足贵,惟骨为时所尚。”强调的就是扇骨的重要性。先将竹料拉成扇骨,随后用刮楞刮出一把扇子的质感来,看似简单的打磨,实则蕴含着极高的技艺,凑近一看,扇骨合并后的横截面呈现出均匀的弧度,每一根都错落有致。在仔细把玩和赏析之间,扇骨显出类似于光的玉泽,摸起来又如同婴儿脸般细腻,传说中的“水磨玉骨”也不过如此。

随着顾客对文人扇越发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如何把制扇技艺与创新工艺相结合,是朱成超一直在探索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在扇骨上题诗作画不仅能修复其上的瑕疵,更可大大提升扇子的艺术价值与趣味性。于是,他开始尝试着在扇骨上进行雕刻。果然,精妙的雕工引来不少顾客咨询购买。扇骨构筑筋骨,扇面裹出血肉。心血来潮之余,朱成超也会在扇面上做做功夫,将古典文人扇与新潮的动漫人物相结合,新旧碰撞让文人扇这项古朴的技艺焕发出现代化的活力。

如今,朱成超的客户已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不乏一些知名文人扇爱好者。饶是如此,文人扇的传播度依旧远远不够,曾是文人墨客标配的文人扇如今却鲜有人知。在平湖,像朱成超这样专业做文人扇的匠人难再寻到第二个。“小时候不知道爷爷和爸爸为何对制扇有这么大的执念,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他们。”文人扇中的无限天地,让朱成超沉浸其中。文人扇的未来,在像朱成超这样的扇艺人手中代代接力。

2023-10-2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96568.html 1 3 一把文人扇 一颗续遗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