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晖漾朝东的水流名叫“甘河”,俗称南河,南河两岸的这一地块古称“鸣珂里”(今南河头)。“鸣珂”指的是身佩玉器相撞发出的声音,说明往来皆是显贵者。旧时鸣珂里就是非富即贵人家居住的地方,平湖城内的名门望族诸如葛氏、莫氏、邵氏、徐氏、张氏等都在此地构建了敞堂高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平湖张氏二十一世张友德(字淡中,贡生)、张友直(字子益,号壶山,贡生,授武义县训导)从蒹葭围迁居到了当湖城中的清水浜。
清水浜折向西南则为观音浜,观音浜南通入甘河,浜口西侧就是日晖漾。观音浜浜口有一座石梁桥,名为“利市桥”。利市桥,原为简易木桥,乾隆三十一年(1766)改建为石梁桥,同治年间重修,1982年因填观音浜移置杨居弄弄南口西侧的甘河上。利市桥移走后从此处石驳岸上还能辨得出桥形。2022年在原处重建了利市桥,为一座单孔石拱桥,并为此恢复了一段观音浜。
民间口头上所俗称的“八字桥”,实则上是两座桥。利市桥西堍与迎瑞桥北堍纵横相连,两桥呈八字型,故合称“八字桥”。其中迎瑞桥位于日晖漾东侧,系三洞石梁桥,桥额刻有“新建迎瑞桥乾隆三十一年春”铭文,同治年间重修,1955年及1963年两次重修,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乾隆初年,平湖张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家道隆兴,产业遍布当湖各处,成为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地方望族。随着张氏经济实力的增长,张氏在文运上也开始逐步显赫。清中叶以前,与平湖其他地方名门望族如陆氏、沈氏等家族的科举兴盛不同,张氏家族中没有人中过举人或进士。但隐于乡里的张氏仍坚持耕读不辍,诗礼传家,终于厚积薄发。
张氏二十一世张峥,字如冈,邑庠生。为人轻财重义,一诺千金,只要是族人有急难,他从来二话不说,倾囊相助。清康熙戊子年(1708)、己丑年(1709)间平湖水旱,他捐出数百石大米,施粥受灾百姓。大灾之后又有大疫,张峥又广施丹药治疗疫痢,受惠百姓不可计数。可惜,他只活了四十岁就英年早逝。不过,张铮生了八个儿子,个个出色,都极有文采,马承昭的《当湖外志》说“我湖所罕有也,当时有八龙之目”。张铮的八个儿子分别是张奕枢、张廷璇、张在玑、张奕权、张在衡、张景阳、张龙光、张熊弼。长子张奕枢,字掖西,号今涪,在父亲过世后负担起家族责任,延请老师培育诸弟,使他们相继游庠,自己也是能文擅诗,著述丰富,有《艿庄纪游诗》《月在轩琴趣》《红螺词集》《青门随笔》等。张在玑,刻有《沁香居时文》。张龙光,字韩风,著有《六书约旨》《经典摘韵》等。“八龙”中最出色的是张景阳,字开三,号端门,乾隆六年(1741)拔贡,他廷试一等。张景阳一生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及唐宋以来大家诗文,无不熟读,学识绝高,他的诗文更是名满大江南北,著有《小鸣斋韵文》12卷。积十余年时间搜集平湖前哲遗文,与兄弟诸人选刻各种时文,又选清初四家稿,均为善本。
二十二世张友直之子张汉年(1684~1745),字苍亭,号客槎,监生,候选通判。娶同邑曹溶的孙女,夫妇举案同吟,传为美谈。这个人慷慨尚义,当年正好朝廷要修筑海宁塘,向九峰(即今九龙山)采石,张汉年急匆匆赶到省里,拜见参将柳进忠说:“乍浦九山不但保障平湖一县,而且是整个嘉兴的捍卫,石头不可以随便采去。”柳参将请示抚军经批准后,就停止了九龙山的采石。内阁学士陆葇把十杉亭丙舍赠予自己的外孙张汉年,张汉年把它改建为亭榭,并为此题词匾额“水西云坞”(“水西”意即在东湖西岸)。
二十三世张云锦(1704~1769),字龙威,号铁珊,监生。雍正十三年(1735)被举博学宏词科,可惜省试时格式稍有瑕疵而落榜。人品才学皆优,被誉为“浙西才子”。其爱好诗文,尤以咏物诗著称,以红叶诗、春草诗而得名,人称“张红叶”“张春草”,著有《兰玉堂诗文集》四十三卷、《红兰阁词》三卷。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自认是他学弟,对张云锦的诗推崇备至。雍正年间被聘修《浙江通志》及《西湖志》。他喜修家乡专业志,先后编纂《陆清献祠志》《东湖弄珠楼志》《佑圣宫志略》《德藏寺志》《报本塔志》《育婴堂志》等,堪称当湖编志修史第一人。乾隆三年(1738),仿竹枝之音又撰成《当湖百咏》。
张友德晚年又从清水浜迁到了八字桥北、观音浜岸边定居,堂号为“直方堂”。张友德生有三个儿子:张逢年、张永年和张凤苞。这兄弟三人,都十分了得。
长子张逢年(1689~1755),字炳文,号怡亭,太学生,候选知府。其性格好讲义气,有祠堂塌落的,他就独立修理。雍正四年(1726),张逢年在负责平湖县育婴堂之事务时,嫌原育婴堂太狭小,就捐资新建了育婴堂。后来又捐出自宅房租为每年修理育婴堂和堂中雇奶妈的资金,直到清代知县彭润章修撰《平湖县志》时即清光绪十二年(1887)还在使用这笔资金。乾隆十年(1745),张逢年将堂兄张汉年的“水西云坞”又辟地重建,补种了杉木,杭州名流杭世骏为其题匾“张园”(即今“南村书堆”南侧)。其好诗,著有《怀永堂诗》二卷。
三子张凤苞(1701~1721),字讱哉,太学生,可惜年纪轻轻就病逝了。
张友德的三个儿子中最出名的就是次子张永年了。张永年(1697~1776),字丹九,号月骞,晚年又号适庐老人,太学生,候选州同,与胞弟张凤苞一同居住在当湖日晖漾的直方堂。张永年后来又在宅东构屋,中庭垒石为山,前植桂,后载松,间以种种花草,堂名“适庐”,取名源自庄子所谓“适己之适而不适人之适也”。
张永年为人豪放,喜欢交际。当时,远近文人墨客都喜欢去他家,甚至就住在他家,每天畅饮放歌,吟咏作乐。据说,雍正四年(1726)一天,他与一些平湖文人名士畅饮于东湖边的“水西云坞”,后来喝多了转移到湖口启元桥(即今西宝塔桥),正好知县准备过桥,见他们放荡不羁的样子也只得绕道而行。流连诗酒,不为旧礼所囿,也算是那时江南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的典型风度和生活方式。
张永年家大业大不说,还极爱围棋。就是他,把当时最顶尖的两大围棋国手范西屏、施襄夏请到家中教两个儿子下棋,也促成了非常出名的“当湖十局”。乾隆四年(1739),张永年延请国内两大顶尖高手范西屏、施襄夏来家教棋,又成功撮合两大国手对弈十三局,其中前几局博弈即在“适庐”进行,后几局移至东湖西岸的张园“水西云坞”继续对杀。所存留的棋谱十一局,世称“当湖十局”,代表了中国古代围棋的最高水平。
张永年31岁时被荐举孝廉,但他坚辞不就,潜居于日晖漾旁的直方堂里一心一意地弈棋自娱。张永年“棋达三品”,弈棋水平不俗,在整个嘉兴府无人能够匹敌。《平湖县志》里的记载,说他“好弈,能得其妙诣”。两个儿子张世昌、张世仁承继父风,性至孝,亦善弈。父子三人,堪比当时的围棋国手,在围棋界有着“柘湖三张”的美誉。
张世昌(1720~1771),字振西,号敩坡,又号健渔,太学生,娶嘉善曹延枢之女为妻,著有《敩坡诗钞》。早年留心声韵之学,求学于岳父之兄曹延栋(号慈山)。张世昌喜好诗文,事双亲极孝。他八岁丧母,后事继母,也能得其欢心,邻居家着火延及他继母卧室,张世昌冒火将卧病在床的继母救出。没两个月,继母过世,他痛哭得几乎昏死过去。自此,张世昌每天守在父亲张永年身旁侍候,终日无倦。晚上,张世昌一定要等到父亲躺下,亲手试过父亲所盖被褥,直到张永年叫他退去才退。据说有一次,张永年没叫儿子可以退就睡着了,直到半夜醒来,张世昌还站在蚊帐外呢。张永年生病,张世昌衣不解带服侍四个月。父亲病愈,而张世昌自己却疾发而卒。所以曹延栋写了一副挽联:“平生得意惟诗卷,到死难忘是孝心。”
张世仁(1722~1772),字元若,一字园若,号香谷,又号蒹葭散人,太学生。张世仁和兄长张世昌一样性至孝悌,每日侍奉父亲,终身不远游。他善弈工诗,对医学也极有研究,著有《香谷诗钞》《弈谱》。
张世昌、张世仁兄弟俩友爱无间,相约一生不析爨,不分家。两人仿效苏轼、苏辙兄弟手足情深的著名“彭城之约”,将诗集《敩坡诗钞》与《香谷诗钞》合刻成一本《对床吟》,并绘有《对床图》。
张世昌长子张诰(1747~1806),字士周,号耜洲,太学生。张诰从父亲居住的日晖漾直方堂迁到了清水浜,在陆光祖当年的别业故址修筑了“耜洲山庄”,山庄内建了“士周书堂”。张诰为人正直,表率乡里,被人称为“尚义张君”。晚年,他就居住在耜洲山庄,赋诗饮酒,著有《耜洲诗钞》《文钞》,编了《张氏家乘》,当然,还伴有家族世代相传的围棋爱好。他的《冬夜两儿读杜诗》写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楸枰横几未收棋,日落西山客去时。一盏青灯一壶酒,听儿夜读杜陵诗。”
张世昌次子张諴(1749~1818),字希和,号熙河,晚年号婴上散人。他生平好义举,倡修文庙,建立同善会。乾隆四十二年(1777)中举后八上礼部,屡试不第,就以旅游自娱,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中年后倦游居家,在汇上宅内垒石造山,初名为“五岳草堂”。张諴仿照李渔“芥子园”风格,历时22年,营造了“壶中天地”的意境,因其小,故山名为“婴山”,园名为“婴山小园”。婴山虽小,但高度超过城墙,登巅可远眺乍浦九峰;婴山小园虽只有一亩多点,但布有月华泉、松雨涧、莲云峰等二十四景,移步换景,气象万千,被誉为“浙西名园”。张諴晚年整日吟咏其间,著有《婴山小园诗集》《婴山小园文集》等十多种。
汇上张氏后来还出了一位热血青年,名叫张堂坤,黄埔二期毕业,是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在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平湖籍烈士,也是平湖所有革命英烈中军职最高的一位英烈。
张世仁独子张诚(1770~?),字斯立,号思笠,太学生。乾隆五十四年(1789),鉴于当时当湖书院的诸生向无津贴,监生张诚捐赠良田166亩(折价为白银千两)作为当湖书院的义田,征其息给诸生,即以义田收入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是举功德无量。但不久张诚陪堂兄张諴公车北上,南归应乡试而病逝,年仅二十虚岁。知县王恒大为痛惜,撰写《当湖书院义田记》刊于刻石,张諴也写了《当湖书院义田后记》,称赞“三岁丧父”的堂弟张诚早自树立,慕义好施。张诚生有一子一女,子名张仪盛,后官至知府;女即张凤,字含珍,号蒹葭女史,为有名的女诗人,著有《读画楼诗稿》,其中有《和夫子东湖竹枝词》9首,填补了平湖还没有专咏东湖竹枝词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