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一个寻常的秋夜,张于平却有不寻常的好兴致,他正挥汗如雨地向前奔跑着。不多时,一个同样大汗淋漓的人拦住了他的去路,“你跑得真不错,考不考虑和我一起跑马拉松?”这天起,张于平的跑马之路正式开始。
万事开头难,张于平的跑马之路亦是如此。在开始针对半程马拉松进行训练的2个月后,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如约而至,然而由于半程马拉松已无名额,张于平一咬牙,硬着头皮报了全程马拉松,就是这场全程马拉松,在张于平的路跑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42.195公里,这个数字是张于平日常拉练距离的两倍多,因此,在全程马拉松进行到28公里时,他的身体开始全面抗议,先是大腿抽筋,再是小腿抽筋,然后全身上下都开始出现抽筋症状,最痛苦的时候一度有几秒钟,身体任何地方都不能动弹。虽然最后,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忍着抽筋的痛苦,以跑200米、走200米的节奏顺利抵达终点,但这次的痛苦体验,让张于平真正理解了那句话:马拉松是最真实的,也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每一分钟的进步都是汗水的积累,任何妄图投机取巧的想法,都会在比赛中被狠狠“教训”。
于是,2014年上半年开始,张于平一步一个脚印,从半程马拉松开始准备,一年后才重新挑战全程马拉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全程马拉松成绩从4小时07分到3小时26分,再到3小时06分,至2小时53分,他成功达到了国家二级马拉松运动员水平。科学而系统的训练,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好的身体素质,是腰椎间盘不再突出,是肩周炎、颈椎病的相继远去。同时,张于平开始有所反思,“开始跑马拉松,是想证明自己,但即使我跑得再多、再快又能怎么样?依旧是自我渺小的独乐乐,而不是能影响更多人参与的众乐乐。”
就这样,张于平开始把重心从个人的突破,转向带领更多人寻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说:“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而一群人,可以跑得更远。”于是,从乍浦夜跑到平湖乐跑,再到2019年平湖市路跑协会的正式成立,作为协会秘书长的张于平开始成为一个马拉松“领跑者”,推动身边更多的人去奔跑、去思考。渐渐地,张于平身边的人开始被“劝服”。在路跑协会中,有一位特殊的跑友,那就是张于平的妻子王冬甫,她也是路跑的狂热爱好者。原本是为了支持丈夫,但在一次次突破自我中,她真的爱上了这项运动。
2016年的上海宝山首届超级马拉松赛是张于平印象最深的一次团队比赛。前期,团队5人制订了严格的训练计划,在一次又一次的长距离拉练中迎来这场超长时间和超长距离的“双超”马拉松。在这场长达10小时的马拉松赛事里,张于平和队友按照既定策略、坚持向前。脚底起泡了,简单用针扎一下,挤出血泡、抹上凡士林,又重新出发;饿了,就啃几口小面包;渴了,喝一口水;累了,后勤的朋友们就现学现卖,进行腿部按摩……所有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烈日高照,越来越多的参赛者中途退出,而张于平和队友们却咬牙坚持,宁肯痛苦地行走也绝不停下。这份充满团体荣誉感的坚持,最终化为以总里程462公里获得团体亚军,张于平也再次成功挑战自我,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个人冠军。奖杯颁发的那一刻,出发时的兴奋、中途的疲惫、临界点的彷徨都化成了完成时的喜悦。张于平说:“马拉松就像是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从入门到看着自己和跑友不断变强,我们都在积蓄着力量,成为一个更强大的自己,并和志同道合的跑友一同进步,哪怕是疲惫都觉得弥足珍贵。”
枪响出发,奔跑的路上,可以看到快如闪电的专业运动员、身着奇装异服的休闲跑者、胡须花白的老人、失去双臂或坐着轮椅的顽强勇士、戴着假肢奔跑的“刀锋战士”……一路上,感动不断在每个人心底蔓延。
2015上海金山廊下半程马拉松赛团队第七名,2015嘉兴12小时接力赛亚军,2016嘉兴12小时接力赛冠军,2016上海宝山首届超级马拉松赛团队亚军……从体弱多病到身强力壮,从大腹便便到健美达人,越来越多人在路跑协会里寻找到健康生活的真谛,捧回沉甸甸的奖杯。现在,平湖乐跑团的成员已经由原来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三百多人,路跑协会也从91人发展到161人。
今年,是张于平跑步的第16个年头,也是他跑进马拉松赛场的第11个年头,更是路跑协会成立的第4个年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这些年来,热身、起跑、冲刺几乎成为了张于平每天的“规定动作”。同时,他也和协会的其他理事不断探索着路跑的更多可能性:“用脚步丈量美丽乡村”健身跑,带领更多人跑游美丽乡村;护翼候鸟越野赛,修路巡山、拆除鸟网,让候鸟重续生命之航;“环保U跑”,以边拾荒边慢跑的方式跑出城市文明……从一个人成长到一群人前行,路在脚下,行以致远,跑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