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嘉哲去年9月入职市发改局能源科。从“校门”走进“机关门”,姚嘉哲满怀干劲,但是在工作经验、社会经验方面的欠缺,让他一开始有些“无从下手”。
姚嘉哲所遇到的职场困惑并非个例。初入机关门、初到新岗位、初履新工作,年轻干部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便是如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与业务实绩,尽快适应岗位、熟悉所在领域。“对此,迫切需要组织部门为年轻干部提供一个学习载体,搭建成长的阶梯。”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成员、干部科科长汪洵说。
去年年底,市委组织部本着“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为出发点,长远规划年轻干部的成长路径,于今年年初正式推出“导学帮带共同体”工作实施方案。“这项制度传承与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以‘导学帮带制’为载体,以‘老带新’为主要模式,实现‘老’与‘新’精准对接,让新同志学有人教、干有榜样、行有方向,缩短年轻干部的成长周期。”汪洵表示,目前,我市已组建形成领导班子带年轻干部、老同志带新同志、中层干部带一般干部等结构的导学帮带对子253个,这些组合中,有一带一、一带二、一带多的,也有一带一带一的,充分将导学帮带的优势发挥出来,薪火相传助力干部成长。
结成了帮带对子,彼此就成为一个共同体,师与徒,只有真帮、真学、真干,这项工作才不流于形式。为推动导师帮带实打实,我市实施“差异化”导学帮带,根据帮带导师和帮带对象的不同,按照导师擅长领域和帮带对象短板不足,成立“雏雁寻梦帮带共同体”“青苗追梦帮带共同体”“先锋逐梦帮带共同体”“头雁筑梦帮带共同体”,年轻干部根据入职时间、所任职务、所在岗位等不同,纳入不同的共同体,由导师开展精准帮带。
“导学帮带共同体”的实施,让姚嘉哲不再无助。他所在科室的科长钱洪亮与他结成了对子,进行一对一指导,让他很快找到了发力方向。钱洪亮有着近10年的专业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入职公务员所欠缺的,正是他所擅长的。多年来,他作为机关中层干部,积极做好“传帮带”,发挥自己所长帮助年轻干部尽快提升业务能力,胜任岗位工作。
导师如指路灯,能够让年轻干部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好地正视岗位,担起责任,坚定地奔赴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