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 练
暑假时间,对于老师来说是一年中最空闲的时间。除了生活放松外,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便是读书。
以前读书,我常把它当作消遣。小说历史、诗词文学、社科艺术……这些书基本都通俗易懂,如果有兴趣便一股脑把它读完;如果枯燥难懂,便弃之一边;若是碰到心仪的句子,便记下来,反复吟诵。这样的读书,是非常闲适的。也自诩读书百卷,在阅读过程中我也发现,这样的读书虽然能使身心愉悦,但对自身的成长帮助好像杯水车薪。
直到有一天,我翻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突破了我阅读的瓶颈期。这本书的观点是,阅读是让人从不太理解到理解的一个过程。也介绍了四种阅读层次,让我的阅读观大为改变。反思自己平时的阅读习惯,只是把阅读当作消遣娱乐、获取资讯的工具,并没有增进自己的理解力。自己还是一名语文老师,甚觉惭愧。如若自己都无法从阅读中提升阅读力,又拿什么方法去教授学生呢?
正好暑期加入了平湖市语文学研组,平湖小学语文教研员吴林妹导师给我们推荐了华东师范大学张肇丰教授的《从实践到文本》。这是一本理论书籍,我跃跃欲试,想把看书的方法运用于实践。于是,我坚持每天读一个章节,并且做好每章小结,以便知识复盘。刚开始读时,碰到晦涩难懂的语句,常出现读了一页,不知它在写什么,便跳回来继续阅读。后来边读边动笔,把重点圈圈画画。每读完一小节,便整理知识结构。这样读完一个章节,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章节内容。
读理论书籍,确实花费精力,需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一个章节平均有20几页,每天至少花费一个多小时才能把它读通,理解。就这样,我坚持了十天,读完了十个章节。当我读完这本理论书籍的时候,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然,我还将书中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研中,对自己以前的论文课题进行了修改。这大概就是阅读理论书籍的快乐,一种发自内心的内啡肽带来的快乐。
如果理论书籍是调味剂,那通俗易懂的书籍就是原料菜了。两者缺一不可。俗话说,开卷有益,静下心来读书的那刻,就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是美妙的。在暑假里,我除了完成阅读理论书籍的任务外,还是保持以前的习惯,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这些书籍通俗易懂,质朴浅显。比如,放暑假时,我看了教育书籍《好教师是怎样练成的》,当代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用四个字“做、思、读、写”提炼了教师生活,令我醍醐灌顶。在育儿途中遇到的问题,我通过看《父母的语言》《正面管教》等育儿书籍来探索儿童心理。在和班级同学交流暑期阅读时,我也看致远阅读推荐书目《中国民间故事》,师生共读,为学生坚持暑期阅读加油鼓劲。
我想起酷爱读书的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作为老师广文博记,既要大量阅读,又要学会科学选书,科学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翻开书,让阅读成为暑假的充电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