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爱与信任

■钱澄蓉

漫长的暑期,大家都在做些什么?供电所忙着迎峰保供、中医堂忙着冬病夏治……而我们作为媒体,则在关注高温中坚守的劳动者、冒着酷暑持续推进的民生工程、精彩纷呈的春泥计划。不仅如此,我们还在持续推动“益起来助学”公益行动,发挥新闻的力量,一次次成为“爱的支点”,撬动社会爱心力量,关注困难学子,为他们的成才之路助飞。在一年又一年的助学路上,我们被一份份爱心感动,也用我们的赤忱感动着更多的读者,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收获爱与信任。

每年暑期出发的“益起来助学”行动,到今年已是第六个年头了,六年耕耘,让这个由媒体牵头发起的助学行动,成为除市政协“协进助学金”、市关工委助学金、市慈善总会“慈善助学”以外的全市第四大助学品牌。“益起来助学”公益行动对于帮扶对象不设门槛,只要生活困难情况属实、孩子品学兼优就能获得帮助,弥补了其他助学力量、助学政策无法覆盖到的群体,比如一些常年居住在平湖,但没有在本地落户的新居民群体等,也向他们展现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友好与包容。

每年我们都会寻找约1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准大学生,助力他们的学业。“一个孩子一年是5000元,10个孩子4年就要20万元,每年筹集这么多的助学款,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这样的问题,我被问过不止一次。其实助学的过程确实有千难万难,但最终支持我们走下去的正是读者的信任。

今年7月19日,一位89岁的老读者任纪贤打进热线,表达了自己助学的想法,因出门不便,他邀请记者到其居住的老年公寓。通过上门面谈,我向任老介绍了助学的流程,他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不打算连续四年助学。我听了之后本以为这次“助学之约”将没有收获,任老却转身走进了卧室,找出了一个信封,并把它直接递给我,说这是他的助学心意,让我转交助学栏目,由栏目安排使用。打开信封,里面是整沓未拆封的百元大钞,一万元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心中又惊又喜,五味杂陈。

“钱老师,我感觉这件事好牛啊,读者这么信任我们吗?”离开任老的住处,实习生杨欢欢立刻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其实,我心中也未尝没有这样的感叹,但细细想来,读者对我们的这份信赖是有原因的,以党报为载体、市慈善总会“背书”、受助学子的认可,以及时间的沉淀。

任老助学的故事被报道后,也许是让助学者们找到了“新思路”,也许是一份“信任”点燃了更多的“信任”,人们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捐赠爱心。年轻网友“向左向右”直接通过微信向栏目转款2500元,甚至没有告知姓名;热心读者通过记者拿到了3名学生的支付宝收款码,向每个孩子打去500元的助学款,只帮助、不打扰;第一次参与结对助学的爱心人士不熟悉捐款流程,直接转账、交托记者全权办理……这个夏天,我异常忙碌,寻找困难学子、服务爱心人士、配对助学、转账捐款等等,这些我都亲力亲为,只求不错漏丝毫,让每个人的爱心都能顺利“抵达”。

忙碌也带来幸福,作为新闻工作者,我认为我们担起了媒体的社会价值、传递了社会的温暖,在不同年龄、不同人群之间建立起了一条纽带——爱与信任。这份深情,要比这暑期的气温更加炽热。

2023-08-10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73520.html 1 3 爱与信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