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报本文化——平湖的标识文化

■ 陆爱斌

一、报本文化的渊源和核心理念

二、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报本文化的时代解码

报本文化,是平湖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其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流淌在平湖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它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又体现平湖人文精神,是平湖区别于其他地方文化的特质和差异。

报本文化体现平湖文化的辨识度,体现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是“报本反始”,“报本”即报答恩德,“反始”即回归根源。其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包含了天地乃万物之本的天然报本思想;还包含了不忘积德感恩的善文化;不忘民族复兴的爱国文化;不忘传道解惑的教育文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民俗教化文化。同时孕育出了清正廉洁的清廉文化;敢于直谏的御史文化;为民务实的公仆文化。

报本文化,源于中华民族“报本反始”的文化理念。其出处纯正,流年清晰。“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霤而国主社,示本也。唯为社事,单出里;唯为社田,国人毕作,丘乘共粢盛,所以,报本反始也”(《礼记·郊特牲》)。意识是说:大地承载万物,天体垂象,取财富于大地,取规律于天道,以此尊重上天而亲近大地,所以,要教育民众完美地报答天地之恩德。家庭主祭宅神而国家主祭社神,表示不忘本。只要祭祀社神,里巷的民众都要出来参加祭祀社神,只要为祭祀社神而进行的畋猎,民众都要行动起来;只要祭祀社神,各个得到田地的人家都要供给粮食,用以报答事物的根本,追忆其源头。

天地乃万物之本,父母乃人身之本,君师乃教化之本。根本有源乃流向清,根本深厚乃枝叶茂,根本强固乃枝干壮。本立而道生,离而用之则为三,合而用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三,三所以衍一,乃报本也。

什么是“报本文化”呢?报本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之一。“报”指的是回报、报答、报恩等,“本”指的是规律、基本、根本等,这种崇尚自然规律、忠孝行善、报答根本的中国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源泉。讲清报本文化为什么是平湖的标识文化,更要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平湖历史沿革,气候地理,人文关怀等多方面考量。

报本文化的民族特性——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信仰“天地君亲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和文化起源,所以,中华民族有信仰而没有宗教。《易经》有言:道有“天道”“人道”“地道”,人居天地之间,必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天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人应该勤劳勇敢,生生不息;人法地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人以德为本,宽厚待人。说到底,报本文化就体现在“忠孝”二字上,其思想原则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报本就是敬畏天,感恩地,报于祖。

“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民间祭祀的对象,是祭天地、祭先祖、祭圣贤等的综合。管仲说:天有常象,地有常形,人有常礼,一设而不更,此谓三常。意思是说:天有一定的气象,地有一定的形体,人有一定的礼制,一经设立就不更改,这是所谓的三常。《国语》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荀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此,荀子认为“礼之三本”即“天地”“先祖”“君师”为人之本,需以礼待之。

报本文化的形成源由——地理和气候是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文化的形成关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说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对事物孕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橘如此,人亦如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

平湖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缘的杭嘉湖平原,为太湖平原成陆的东南冈身带,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8米。水网交叉,水系发达,受黄浦江周期性潮汐顶托,进泄水条件优越,为平湖的潮汐特点。平湖地处东南沿海,北接上海,南濒杭州湾,海岸线长27公里。东南沿海的特殊位置,波叠浪涌的壮观之势,决定了平湖人经常跟风浪搏斗,天风海涛铸造了平湖人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性格,无涯的海面造就了平湖人豪迈、清廉、开阔的胸襟,也塑造了历代文人清正刚直的基因。

平湖自然环境优美,当湖会潴九水,九峰列翠海滨,三泖水畅波平,河道交叉,居民临水而居。“上善若水”,水自甘居下,随遇而安,特性就产生了平湖人温和、细致、文雅及做事稳妥的性格,如此“水性”人格,便能以柔克刚,坚韧负重。平湖人安居乐业,普遍比较“爱面子”,自尊心较强,性格上温柔,处事上却坚决果断,具有一种自强不息、敬业勤奋的品格。历史上,平湖农民吃苦耐劳,农业上精耕细作,即是很好的说明。

平湖是吴越文化交融之地,吴根越角。回眸“吴文化”和“越文化”,所谓“同俗并土,同气共俗”就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了统一的文化样式。 平湖文化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平湖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属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夏季季风交替明显,酷热和严寒期短,境内地域气候差异较小,全年平均气温15.7度。平湖境内土地肥沃,稻作文化发达,大的自然灾害较少。从而形成了平湖文化的温顺、细腻、宽容等特性。

报本文化的物化呈现——报本思想理念下的报本文化。报本思想在平湖人心中的坚守,必然在特殊时期萌动生发。自明宣德五年(1430)平湖建县以来的近一百三十多年,平湖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缓慢。为此,平湖的一些精英分子就聚而议之:平湖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无宝塔以镇,是为山川风气不固(不牢固、不稳定),所以,计划建造一座宝塔以镇之。选址为东南巽隅,巽为风,为东南,主吉。所以,东湖之中鹦鹉洲(又名沙盆圩,现称宝塔圩)为建塔之地。

陆杲在《报本塔记》云:“……塔既成,名之曰报本,明报其所本也。盖天地者,万物之本也;大君者,万民之本也;父母者,身之本也;师者,阐教作人之本也。统宇宙所有,莫不有本,容无以报之乎?欲报之德,苦于无所寄,爰建是塔。”中华民族崇尚“内圣外王”,统概宇宙所有都有根本,盖天地者,万物之本,要信仰上天公正而无私,但公正而无法公平,只要敬天畏地,顺势而为,自然而然,也就是“系辞上传”所说的:“继之者善也。”继就是保持方向,保持正道向善的精神,合乎正道就是吉。敬天,君子以自强不息,畏地,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君者,万民之本也,大君者乃一国之领袖,是万民之敬仰,忠君爱国是民之本分,也是安身立命之根本。父母是每个人身之本,报父母之恩,就是记得来路,记得根本。师者,受业解惑,传承知识,变愚昧为通达,使人生更好更快走上正道,发展自己完善自我。

报天地、大君、父母、师者,为忠孝之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于《易经》而成于孝。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都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天地君亲师”是中华民族民间祭祀的对象,祭祀源于自然崇拜,以地配天,化与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报造化之意,君权神授,国家象征,报君之恩,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中国把人力不能及的部分归结为天意,人力所及的必须自行负责,尽力而为,孔子归纳为“尽人事以听天命”。

报本文化的民间表达——民俗文化因子。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民风反映一个地方的风尚,民俗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的本,是地域文化的标识,是民性民情凝聚的结晶,它植根于千百年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平湖民俗是高度发达农业文明的结果,大体上可以分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节令习俗与喜庆习俗。这些习俗约定俗成,成为规范民众生活、丰富生活内容、调节生活氛围、增加社会和谐的基石,自然也就成为平湖文化的原生性人文因子。

顺应天时、宽松和谐的人文因子。平湖以稻作、农桑生产为主,物产丰富,人民富裕,使平湖农村农民的生活处于“布衣足、茶饭饱”的温饱型生活状态中。稻作文化成为古往今来平湖人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节令习俗反映了稻作生产与天时的密切关系,以及农事活动的关系。俗语“种田人靠天”就是顺应天时的写照,平湖各种民俗就反映了这种丰衣足食、宽松和谐的人文精神。

亲和团圆、尊老不忘本的人文因子。平湖每逢过年吃年夜饭,家中亲人不论远近,都要赶回来同家人团聚,实在赶不回来的也要给其留一个位子。俗话“叫花子也有年”,说明对家人的亲和。平湖民俗文化中有极富节奏感的节令习俗活动:过年要用糯米做成圆团,上面点红点,意为“团团圆圆满堂红”;吃完年夜饭要守岁,放鞭炮除旧迎新;贴春联、剪贴“福”字;小囡要穿新衣,讨压岁钿;春节期间要走亲戚、相互拜年等。而过了春节,迎来正月半“闹元宵”活动,也都是亲和团圆、尊老爱老的表现形式。平常还有“拿七子”“种好黄秧望望爷娘”等民俗,其意义就是要教育人、引导人,尊老爱老,做人不能忘本。

驱邪祈吉、去恶从善的人文因子。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平湖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吃五黄、挂菖蒲等习俗,既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更是展示农民活力和驱邪祈吉的愿望。随后的“七月半吃馄饨”“八月中秋”“九月九重阳节”等都体现了平湖人对生活的憧憬,对辛勤劳动后丰收的祝愿。

以始看终、慎终追远的人文因子。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平湖民众对人生礼仪是极为讲究的,特别是人生中“诞、婚、庆、丧”四件大事。小囡诞生一般都要办三朝酒、满月酒、周岁酒,表示对生命的祝贺,希望其“长命百岁”。还注重以始看终,所谓“三岁看到老”。庆,即“寿俗”,一般指五十初庆、六十花甲、七十古稀等,是平湖人十分重视的祝庆,人们认为辛勤一生,尽了人生的责任,接受亲友的祝贺,儿孙的行礼,便能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丧俗是人生的归宿,平湖人俗称“出棺材”,它受中国礼制的影响,披麻戴孝,入土为安;清明扫墓,受后人的永远纪念。即便远离故土,或身在异国他乡,但永远不忘先人,回乡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祭扫祖坟。这是平湖农耕社会的特有表现,是慎终追远文化因子的体现,也是凝聚力的集中反映。

多行善举、崇尚慈善的文化因子。慈善业也称“义行”或“义举”。平湖清代起慈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最早的机构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的育婴会,后在嘉庆、道光年间形成规模,具体有养老、收养弃婴、接济穷人、助葬、助学等。襄助或组织这些慈善业的,绝大部分是平湖的精英人士,这也是平湖精英人士回报社会的一种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几百年来,在报本塔下,无论是世家大族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在践行着敬天法地、忠君爱国;善于爱护自然,改造自然,兴修水利、疏浚河道、修桥补路;重视家庭、注重家教、恪守家风、和睦邻里、爱老慈幼。

综上所述,也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平湖各种民俗在内蕴中都在传颂着一种人生道德观和人生的理念,而平湖历代民众接受着这种民俗的熏陶,从而形成了独具平湖特色的报本文化。

弘扬传承“报本文化”是平湖人善时而动,与时俱进,奋力创新的需要,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更是促进平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报本文化,首先就是要报天地之恩。人不忘本,心不忘恩。感恩之心,人皆有之;感恩之人,人皆敬之。平湖,一方风水宝地,神奇而又充满活力。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山水映照,阴阳调和。自然灾害避而远之,渔村蚕市,樊柳为居。平湖,一方乐土,安定而又尽显静谧。在这块土地上,曾吸引了众多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为之流连忘返。姚桐寿(元朝)借用《诗经·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选定广陈为乐郊之地,著有《乐郊私语》。鲁宗道(北宋)曾任海盐令,见当湖之美而决心解甲后归隐当湖。野王(顾野王,南北朝)著《玉篇》、孙固(元朝)建《听雪斋》均在新埭东泖口。

平湖素有“金平湖”的美称,自然禀赋优越,人文景观优美,我们要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加大“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三改一拆”等环境整治。加大美丽乡村建设;“碧水绕城、碧水绕镇、碧水绕村”建设;继续加大“千村万树”“一村一树”等工程,实现天蓝地绿的生态美。

其次,要爱国爱乡,传承家风家训。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从国家和家庭两个层面,规定了人们的底线思维。家庭教育是国家和谐安定的基础,国法确保了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的法律法规,通过普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家训家规由于家族的私密性和不扩散性,一直在有限的空间里传播。家训一般与家规,家风的传承结合在一起。古时的家训家规一般以家族为主体,一个小家庭也是依附于本家族,为了确保家族不出事、不犯事,还要兴旺发达。一般名门望族都有成文的家训家规。平湖也出现了很多好的家训、家规。鲁宗道的《家训》,以德礼教育为核心,主张与其留金钱给子孙,不如留给子孙清白做人的道理;与其留给子孙富贵,不如留给子孙孝顺有爱的理念。主持建造平湖报本塔的陆杲,有《陆氏家训》认为:“不孝不悌,不可以为子,不忠不信,不可以为人;居田里者,喂法度,谨赋役,勤学好问,修己乐群,孝养父母,勤俭守分;凡我子孙,有官职者,以正直忠厚为本,以公廉仁恕为心,廉恭勤慎,节用爱民,忠贞体国,翼翼小心。”清朝第一清廉、理学家陆陇其的《治家格言》说:“读书如斗草,见一件采一件,自家受用。子弟读书不得进学,或工书工画,或习医处馆,亦是不俗。”其他,还有林埭清溪沈氏的《沈氏遗言》,当湖王氏的《王氏遗训》,金氏如心堂的《祖遗诤言》等等,都为规范平湖人的行为准则提供了好的家训家规。

其三,要尊师重教。平湖历来就有崇文好学的良好风尚,平湖境内先后设书院11所(元代l所,明代3所,清代7所),涉及元、明、清三代。迄兴新学前夕,县内有书院3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陆续改为小学堂。靖献书院原为陆正私塾,元泰定间(1324-1328),由陆正门人改为书院,以祀陆正,设在乍浦陈山,这是平湖境内第一座书院,也是影响比较深远的一座书院。2016年平湖市成为全国首批“书香城市”称号,“金平湖”智慧书房建到了市民家门口,方便了市民阅读。每年开展全民阅读节系列活动,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实现“人人能学、时时皆学、处处可学、学以致用”的学习型社会。

2023-06-02 ■ 陆爱斌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47045.html 1 3 ​报本文化——平湖的标识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