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让文明新风赓续“乡村里”

■记 者 荣怡婷

通讯员 郑凯欣

本报讯 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沿梯的“笑脸墙”引人驻足,一张张朴实的笑脸,无言诉说着村民幸福的生活;来到“西张家宅基”共富工坊,狭小的空间里有序摆放着各类纸箱,三三两两的工人正忙着装订纸盒、搬运货物,虽然忙碌,但却透出一派现世安稳的美好……近日,记者来到新仓镇中华村,近距离感受“全国文明村”的独特魅力。

作为新仓镇规模最大的一个村,中华村与新庙集镇接壤,是一处城乡接合地。2020年,中华村凭借亮眼表现,一举摘得“全国文明村”桂冠。获得该项“国字号”荣誉后,中华村并未沾沾自喜,而是持续深化创建成果,走出了一条乡村文明发展路。

提升文化硬件设施,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考虑到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村将闲置的新庙影剧院改造成为文化礼堂,内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乡贤馆等一系列综合服务场所,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个性化需求。“我们依托文化礼堂,常态化开展‘道德讲堂’宣讲、爱国教育讲座、垃圾分类主题教育活动等,让文化阵地真正用起来,不断丰富百姓生活。”中华村宣传委员陈舒文说。

硬件设施跟上了,思想建设也不可少。对此,中华村积极开展“身边好人”“中华好儿女”等评选活动,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为推动文明乡风建设提供榜样支撑和道德力量。同时,利用“村晚”进行表彰,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尚。

社会实践是文明的生命力。为充分激发实践的内生动力,中华村以党建为引领,以志愿服务为抓手,组建“中华情”“中华铁军”“小红帽益路行”等极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环境整治、扶贫帮困、矛盾调解等服务,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此外,还组建文艺宣讲队,用大家听得懂的“土话”讲党的精神、谈乡村建设蓝图、说身边点滴变化,让时代精神在寻常百姓家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生活丰富了,人也变精神了,如何鼓足百姓钱袋子成为中华村思考的问题。“为帮助村里的残疾人实现再就业,去年我们利用村里的闲置房屋,建起‘西张家宅基共富工坊’,通过承接来料加工业务,让残疾人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陈舒文说。陈金当是工坊里的一名员工,早年间在上海找了份不错的工作,但去年意外摔跤后,导致陈金当腿脚不便,不适合出远门。当得知“家门口”成立了共富工坊后,陈金当便毅然决定来此工作。“这里工作简单,还离家近,日常工资也够我补贴家用了。”陈金当说。截至目前,共富工坊已累计吸纳就业人员30余人,实现人均月收入1800元,为村民创造了一个“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文明是乡村建设的最亮品牌,也是百姓幸福生活的最美底色。如今的中华村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安逸富足,无不彰显着文明的力量。未来,中华村将以巩固全国文明村建设成果涵养文明乡风,让文明新风覆盖家家户户,赓续“乡村里”。

2023-05-15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41224.html 1 3 让文明新风赓续“乡村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