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在绵长岁月里感悟“孝”的真谛

■胡佳英

我的母亲在我身边,却不在我的笔下。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每天都会“输出”很多的文字,去记录这一伟大的时代,记录平湖发展的变迁,但多年来,我很少用文字去表达对母亲的感情。正如我母亲给我的印象那样:沉稳又内敛,只会用实际行动表达对一个人的好。

我很喜欢我母亲与我外婆之间“陪伴式”的相处。因为我和母亲居住在同一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很难理解她们出嫁女儿的心思。作为一个出嫁女儿,母亲很喜欢去外婆家“转一转”,她也不是正儿八经地上门走亲戚,就是去聊聊天、看看外婆。外婆栽种了几棵秧苗,会打电话给母亲叫她来移栽;家里的农作物熟了,也会打电话给母亲,叫她过去取一些……她们母女都是农村普普通通的老太太,因为时代的关系,她们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们在一起却有一种说不出的“融洽感”。

这样的“融洽感”背后,是一种非常质朴的情感,也是母亲多年来对外婆的依赖。外婆身体还算硬朗,可以料理自己的生活,所以平时一个人住在乡下。母亲每次从城里回乡下,或者从乡下回城里,总要去外婆那边兜一圈,还会烧点外婆喜欢的荤菜送到她家。上个星期天,我问她:“怎么回家这么晚?”她说:“烧了红烧肉带给外婆,在那边坐着坐着就晚了。”在我印象里,母亲每个星期天都会信誓旦旦地跟我们说“晚上由我来烧饭”,但结果往往是她在外婆家一聊天就忘了时间,我还打趣她“明明是为了不给我们做饭”。听我这么说,她也总是要跟我说上几个回合才肯罢休,这也是我母亲乐观向上的一面。

虽然口头上会埋怨母亲“不守时”“忘了时间”,但我从未真正埋怨她因为去探望外婆而耽误给我们做饭。反而,现在的我也学着母亲孝敬外婆的样子,在方便时打包一些猪蹄、羊肉等熟食,带给长辈吃。我的母亲,从不喜欢“说教式”的教育,她也不喜欢大话、套话,所以她总是用行动教育我、感染我。

外婆和母亲之间的情感,非常简单。彼此的“融洽感”,可能来自她们母女互相陪伴60年积累下来的“亲近感”。这样的“融洽感”,也可能来自她们一直生活在农村、从未出过远门的“相似感”。她们的这种“融洽感”“亲近感”“相似感”,却是我所羡慕的,也让我开始思考我和我母亲的相处之道。在农村读小学,在县城读高中,在大城市读大学,这是我们大多数“80后”“90后”的成长轨迹。而与此同时,我们的父母大都没有念过书,干着辛苦的工作供我们读书。当我们在向往大城市、不断向前走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往往还停留在原地。当他们想跟你说说农田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故事时,你却连大麦和小麦都分不清楚;当你想跟他们说说“诗和远方”时,他们很多连浙江省都没有迈出去过……

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怪圈”一直存在,但永远不要忘记,我们飞得再远再高,只是因为我们的父母用他们大半辈子的时间、精力、积蓄,将我们送到了“诗和远方”。

2023-05-1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40270.html 1 3 在绵长岁月里感悟“孝”的真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