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城市·笔记

读书的“重量”

■赵家乐

虽然多数纸质书显得笨重,带着很是不便,但摩挲书本于我是一种享受,尤其是为书中疑问所扰时。

幻想应当也算是一种思考吧?记得我第一本一口气看完的书是《海底两万里》,在一个清凉的午后,我刚把它买回,就扑在软绵绵的床上,任由鹦鹉螺号和尼摩船长带我遨游各大洋。书中所描绘之物对年幼的我来说简直就是光怪陆离,但我隐隐觉得鹦鹉螺号就是潜水艇,于是一个惊为天人的设想在我脑海出现:这本书是前人对现在世界的畅想,那它不就是预言之书吗?世界上真的有预言存在!这一发现带来的震动于我来说,不亚于因极端天气而放假。为了寻找未来世界模样的蛛丝马迹,拼凑出那个介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地方,我沉迷了好长一段时间科幻小说。家里的书多了起来,我也渐渐注意到书本之间细微的差异,有些书的味道闻起来更香一些,没有墨汁的臭气;有些书摸起来会更加顺滑,而这种顺滑是其他物件上找不到的。

而我第一次接触到的电子书则是一本连载的大部头书,上千章的篇幅,我没法想象它的实体书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少本。我决定先读读看,再考虑要不要买实体书,结果就是,我被实体书的价格劝退,而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虽然它和科幻小说完全不同,悬疑和诡谲是我最大的感受。每个章节的末尾总会设下悬念,让我不得不点开下一章一探究竟。我也总会在点击的刹那,想着我会如何解决这个危机,可脑子总是不够用的,有种在破解世界未解之谜的错觉。在想象的狂欢和感官的刺激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电子书的便利,不过买一套它的实体书的愿望,仍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

不过,这套实体书我终究还是没有买下来,转头买了一套《鲁迅全集》,共十八卷,搬上楼的时候,结结实实地体会到了知识的重量,和那本已经泛黄发旧的《鲁迅全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旧的《鲁迅全集》只挑选了很少的篇目,但我在这本书中第一次读到了《狂人日记》,也因此对鲁迅先生真正地提起了兴趣。初读,我并不能理解这篇像日记一样的小说,朦朦胧胧地好似有许多疑问滋生,就像是读连载的大部头书一样,只是鲁迅先生没有给出一个明晰的下文。再读几遍,我萌生了拼凑出那个世界样貌的想法,或许对那个世界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后,我就能读懂一些了。

怀抱着这个想法,我读了一些书,其中有文学名著,也不乏稀奇古怪的书,为的就是想出一星半点对“世界”的隐喻。思考驱使我多看些书,驱使我不再拘泥于一种类型的书,感兴趣的便买来看看,在未来某个时刻,它也许能够给予我启发,这种情况好像已经发生了多次;书本呢,在我合上摩挲之时,又有问题冒出来,让我沉思。交替轮换之下,是不断投入崭新世界的快感。

读书是个人化的事件,每个人的阅读体验绝不一致,不必强求一致结果、一致的享受,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也许才是读书的意义。

2023-04-2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35405.html 1 3 读书的“重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