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微改造”里藏着民生大情怀

■谢付良

新埭镇的虹桥桥下通过路面平整、设置长椅、建设绿道等,成了附近居民的一个休憩点;位于独山港镇的振港大桥下通过设置乒乓台、健身器材等设施,成为居民的健身好去处;广陈镇对广中路大桥桥下进行改造后,成了群众饭后散步的休闲场所和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近年来,平湖各地充分挖掘利用桥下空间,通过“微改造”“微更新”,让桥下这片曾经被遗忘的“方寸之地”变身为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的新空间,不但助力提升了城市品质,也增加了百姓的“小幸福”。

这些年来,平湖掀起“大干交通、干大交通”的澎湃热潮,全面推动“交通强市”建设,一座座公路桥、城市道路桥的建成使用,使得城市的平面路网正向立体交通转变。而随着城乡环境整治的不断推进,桥下空间这一管理“盲点”也开始得到重视。最近,我市启动了杭浦跨线桥等4座桥梁的桥下空间改造,总建设面积约26700平方米。而从这些年来的改造看,一些桥下空间以往被侵占,私搭乱建、污水遍地的情形有了较大改观,潜在的安全隐患也得到了排除。各地通过集约开发,因地制宜建设健身场所、休闲绿道、公共停车场等,一些桥下空间初步实现了景观美起来、品质提升起来。

三港大桥桥下建起了篮球场,东方大桥下建造了抗战纪念墙,通过多元化的“微改造”,原先沉寂的桥下空间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这么说,桥下空间改造,不但改善了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也让“沉睡”的土地资源得以复苏,对于解决“土地瓶颈”,提升公共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有效破解停车难、居民休闲健身场地少等突出民生问题,不断地满足市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可谓一举多得。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城市发展理念由增量扩张逐渐转向存量更新,桥下空间越来越受到各地关注,不少城市聚焦公共空间疏解治理,探索桥下空间更新利用方式。平湖在实施桥下空间“微改造”中,还结合与周边交通、城市空间、百姓需求等整体考量,通过积极开发利用,将桥下空间转变为广场用地和商业用地。如已经竣工的黄姑塘大桥桥下空间,经过改造北侧用于停车,方便附近小区居民,南侧则建成了仓储区域,目前正在评估和招租中。下一步,所在村会将以此为纽带,参与到空间的后续运营管理,通过村集体对桥下空间进行日常的维护,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会为周边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总之,桥下空间改造,是活化利用城市存量空间,更好地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不断满足群众需求,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相信,只要我们本着从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将桥下空间更新改造作为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的突破口,把开发利用的根本目的,落实到满足市民生活所需上来,做到开发改造与公共设施、城市管理、园林绿化有机融合,那些曾经“被遗忘的角落”的桥下空间,一定能会为提升路域生态风貌、释放城市活力、增强群众幸福感提供更多可能。

2023-04-12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32256.html 1 3 “微改造”里藏着民生大情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