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特殊的工作经历,使我见证和亲历了平湖市供销社“三位一体”改革和发展,以及“新仓经验”在新时代的创新。我为自己能在供销信用合作的创新发展进程中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我,与改革开放同龄。2011年3月,我从平湖市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调至平湖市当湖街道新当湖农村资金互助社(以下简称新当湖农村资金互助社)担任主办会计。2014年经社员代表大会推选,担任该社总经理。2010年前后,农村信用社向商业化加速改革,出现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融资贵等问题。2011年3月,平湖市供销社牵头,新当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四季水产专业合作社、新中大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的317位社员共同出资成立了新当湖农村资金互助社,为有资金需要的入股社员提供存贷款服务。怎样才能将金融服务真正延伸至农村、服务到社员?我和同事们转变思想,迈开脚步,到田间地头、鱼塘大棚走访农户。通过学习农业知识,掌握社员情况,密切与他们的联系,了解他们的需求。
2016年夏天,我们在走访水产养殖户时了解到,广陈镇高新村的夏师傅,养殖南美白对虾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设想搭建暖棚,延长对虾销售周期,提高销售价格。同时,养殖面积由50亩扩大至100亩。但由于手头资金缺乏,以及银行贷款手续繁琐、利率较高等问题,使得计划搁置。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们主动联系了夏师傅,将资金互助社的贷款政策及流程向他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社员保证、无需抵押、低利率的贷款方式,得到了夏师傅的认同。提出贷款申请后的第二天,30万元的资金就打到了他的个人账户上。不负众望,夏师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第二年就实现了对虾销售利润80余万元。如今回忆起这段时光,夏师傅总感叹,如果没有资金互助社的“及时雨”,或许还要在致富路上再多摸索几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10余年时间,新当湖资金互助社累计为300余位入股社员发放贷款1805笔,金额3.09亿元,在社员紧抓农时商机、扩产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2年7月,为有效破解农业产业发展中由于缺乏抵押物,导致担保难、融资难的困局,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用为主、免抵押、低费率的融资担保服务,打通金融支农“最后一公里”,平湖市供销社(农合联)积极构建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协同发力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与由省农担公司、市财政局、合作银行签订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合作协议,设立了省农担公司平湖办事处,我被聘任为该办事处负责人。新的岗位,新的使命,在供销社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我迅速理清工作思路。办事处设立后,为完善业务合规操作,加强风险管控,制定了《省农担公司平湖办事处政银担业务管理办法》。继续推行走村落户、走访调查的工作方式,向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宣传惠农政策。至2022年末,完成 “政银担”业务40笔,总额3543万元。服务农业企业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和农业种植养殖户68户。
从事农村金融服务多年,我深刻感受到平湖市供销社在发展信用合作方面的创新务实精神以及深化“三位一体”改革的坚定决心。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勤走访勤调查,切实践行供销系统为农服务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