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平湖农合联

“60后”农批市场金骏 我与供销社的这份情缘

我与供销社有着一段“独家的记忆”。在我儿时的印象中,供销社经营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及生产资料,商品货真价实,甚至小孩子也喜欢逛供销社购买连环画、笔记本等文具用品;供销社合作商店一般都开在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那时候供销社房子很大,门窗很宽,柜台很高,柜台后面是高高的货架,放满商品;那时候的供销社售货员是市面上十分吃香的职业……当年11岁的我,在暑假期间跟着父亲在新埭住了一段时间,农忙“双抢”季节,白天跟着供销社的王彬叔叔送货下乡,大热天他挑着担子肩上搭块毛巾,一边放着一坛腐乳,一边放着一些小的日用品,吆喝着走在田间,我在后面紧跟着——这就是我最早接触供销社。

怀着对供销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憧憬,我于1981年成为了县果菜日杂公司的一名售货员。虽然当时学徒工的月薪只有15元,但依然乐在其中。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我和同事们去乡下收购西瓜。收购一般是在前一天通过村里的广播通知瓜农做好采摘工作,次日我们直接把大船停在河边,以方便陆路水路来的农民,收购完毕即发送到上海、苏州、杭州等地销售。那年西瓜高产,一整天忙着过磅收购,中午艳阳高照,当时也没有现在懂得做好防暑工作,差点晕倒在磅秤旁。农民们很纯朴,赶紧拿着自备的冷水给我喝。我深深感慨:供销工作很辛苦,但也很暖心。

1986年我成为公司采购员,主要负责采购农副产品,如核桃、红枣、黑木耳、榨菜、茶叶等南北杂货。家里人也很支持我的工作,我自己也是干劲十足,学到了不少南北杂货干果干菜鉴别知识,提升了业务能力。80、90年代的农副产品采购很辛苦,记得当年在河北邯郸采购核桃时,在当地农产品公司借了一辆自行车一路问着去乡下收购点,验收农产品质量,吃住在当地,有时采购不同农产品,跨地区收购,要在当地住上一个多月,还要联系铁路等发车皮。由于当时通信、生活条件还比较落后,基本靠电报与单位联系汇报采购情况。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得到自己单位与对方单位对我的肯定,还是很有成就感的。1991年,我被评为平湖市优秀供销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家开始发展市场经济。随着国家的开放,琳琅满目的商品涌入市场,供销社不再是商品的独家出售渠道,人们买东西开始货比三家,选择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

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供销社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转型发展,公司也在改革创新,1996年开设了全市第一家公有制企业的超市。我作为超市经理也是感慨万千,虽然营业面积不能与现在的大型商超相比,但在当时的平湖也算得上是大超市了,吸引了很多顾客慕名而来。进超市付款要排长长的队伍,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1999年,公司转型,成立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我又历任收费组长、东区管理组长、凤凰菜场场长、供销配送中心经理、食品安全办公室经理。工作岗位在不断变化,但为农服务的初心没变。

“叮铃铃——”,市场食品安全办公室接到市场监管局电话,要求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科、当湖市场监管所开展相关检查。我们食品安全办公室人员立即放下饭碗赶到现场,为努力提升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尽上一份绵薄之力。我知道,我与供销社的故事依然在延续……

2023-02-23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17999.html 1 3 “60后”农批市场金骏 我与供销社的这份情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