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平湖农合联

“50后”惠农种业吴田根 “南繁人”半世纪的坚守

怎样才能让收入微薄的农民通过种粮致富?从小目睹农民艰辛劳作的我,常常有着这样的思考。缘于这份最质朴的情感召唤,我投身农业,选择平淡寂寞、浸润汗水的繁种道路,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6年,20岁的我工作于平湖惠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平湖县种子公司,被主管部门派驻海南岛开展制种工作。当时嘉兴地区常年种植的“老三代”水稻品种抗病能力弱、产量低,容易发生大面积、危害性的稻瘟病,一些重病田块几乎到了颗粒无收的地步。我为此忧心忡忡,苦苦思索如何扭转这种局面。经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取经学习,经上级批准后,确定了当年扩繁育种的水稻品种为杂交水稻——“汕优2号”“汕优4号”。通过在海南陵水繁种基地苦苦培育半年,“汕优2号”“汕优4号”于翌年在平湖推广种植,打破了当时的种粮难题。每年丰收的季节一过,打下稻谷、收到粮款,许多种粮朋友前来同我道丰收的喜悦,预订来年的稻种,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

1976年开始,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海南陵水南繁基地度过,47年来的春节我都在离家万里的海南岛育种基地度过。海南岛南部地区有着优越的光热条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每到秋冬时节,全国各地的育种科研人员将种子带到海南岛进行加代繁殖和选育,这一工作被称作“南繁”,所以我也被称为“南繁人”。如今我虽已年过花甲,但依然坚持南繁北育,亲自下田操作,给他人传授田间种植技术,继续勤奋耕耘在第一线。我深刻感知,每个水稻品种都是种粮大户来年的期许,粒粒辛苦、颗颗珍贵。在不断地努力下,扩繁的水稻品种在我市推广率保持在80%以上,辐射面覆盖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区,每年推广面积在20万亩以上,为我市水稻产业提供支撑,为粮食安全发挥压舱石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水稻老专家”,每年都须只身一人赴海南陵水开展“南繁”工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妻子曾打趣地说:“你顾不上家更顾不上我,只顾得上的就是在海南的一亩三分地。”到了选种季,我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往往在试验田顶着炎炎烈日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亲自下田、记载选种。每天起早摸黑、事必亲为,清晨不到5点起床,赶往试验田,直到日落西山才返回住所,继续做着南繁品种的生长特性、品性优劣等育繁记录等工作,农忙时要干到深夜10点多钟。

扎根泥土、深耕“三农”。在平凡的育种岗位上,我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父母取名时的期许——生在田里、扎根土地,不断为我市水稻大田用种提供种源基础,在扩繁品种、提纯复壮、覆盖面积、应用成效上作出更多的贡献。

2023-02-23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17997.html 1 3 “50后”惠农种业吴田根 “南繁人”半世纪的坚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