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荣怡婷
通讯员 徐秀凤 陆佳园
本报讯 近日,小陈(化名)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其自称为平湖一中学的老师,要采购一批学生宿舍的双层床。由于小陈经营家具店,没有多想便添加了对方微信。在聊天过程中,对方以需要固定厂家生产为由,让小陈添加了其提供的厂家微信,并让小陈直接与对方联系。最终,小陈与所谓的“厂家”谈好了一笔总价26万元的生意,由“老师”先把钱转给小陈,再由小陈支付给“厂家”。因小陈向“老师”提供的是公司账户,无法接收到转账通知,看到对方发来的转账记录后便信以为真。随后小陈用自己的银行账户向“厂家”转去26万元,但转完账后发现公司账户根本没有钱转进来,对方微信也已注销,才后知后觉自己被骗了。
发生在小陈身上的便是当下十分火热的“采购类诈骗”。这类诈骗中的骗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商户信息,并借着军警人员、学校职工等名头,假称需要采购物资,来获取对方信任。而对方凭着对军警人员、学校职工的天然信任感,很容易掉入骗子的圈套。“现在会有很多骗子借着开学季冒充学校职工进行诈骗,遇到此类情况,市民朋友需要提高警惕,及时向学校核实情况。”平湖市反诈办工作人员提醒道,任何学校、企事业单位采购物资都会履行严格的程序,均不会轻易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与个体商户合作,更不会要求对方汇款,广大商户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谨防受骗。
利用商户对某一群体的信任实施违法犯罪活动,是如今电信网络诈骗的惯用手段之一。除了上述冒充教职工等高信任度人群外,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骗子借着“熟人”之名,行诈骗之事。2月5日晚上,新埭镇的李先生收到了一条来自女儿微信发来的消息,声称其想要一个520元的红包,截图发朋友圈。看到消息后,李先生想也没想就转了520元,转完后“女儿”又发来消息称要1040元,于是李先生又转了1040元。转完后没多久,李先生接到其他亲戚电话,被告知“女儿”在微信上向他们借钱。意识到不对劲后,李先生马上电话联系女儿,才知道女儿微信账号被盗。所幸事态的发展没有恶化下去,找回账号后李先生发现其中的500元已被转走,剩下的1060元还在微信账户内。
从“猜猜我是谁”到“我是你领导”,再到“好友急需用钱”“孩子生活费不够”等诈骗套路,近年来,冒充身边熟人进行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层出不穷。此类诈骗手段迷惑性高,作案手法多变且不断翻新,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害者。据了解,2月6日至2月12日一周,我市共受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1起,其中冒充熟人类案件占比14.29%。
冒充熟人诈骗是一种最老套的诈骗手法,但由于朋友、亲戚之间的信赖,总有人会被骗子的新花样所套路。警方在此特别提醒,如他人在微信、QQ、短信上提出转账请求,一定要通过电话、视频等能产生实际交流的方式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切勿盲目转账;若发现账号被盗,也要及时冻结账号,并通知其他好友切勿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