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罗依婷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11件安全生产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平湖市人民检察院涉海涉渔安全隐患行政公益诉讼案入选其中,将为全国各地涉海涉渔安全隐患全方位治理提供示范。
在此之前,市检察院在办理一起交通肇事刑事申诉案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矛调中心律师等作为听证员共同参与公开听证,真正解开退役军人家庭“法结”和“心结”。同时,坚持“司法救助+支持起诉”一体履职,帮助当事人纾困解难,庭前全额追回被拖欠的工亡金91万余元。此案获得退役军人事务部、省检察院的关注点赞。
办理的案件接二连三受到全国关注,背后的奥秘是什么?为共同推动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去年7月市人大、市政协与市检察院会签《关于建立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凝聚起了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检察监督的工作合力,实现了协同效应,有力提升了检察监督质效。
“双向衔接”,让监督线索更丰富
“对于检察监督工作来说,缺少案件线索来源,就如同无源之水,工作局面很难打开。”市检察院检察长陈定良坦言,在实践中,线索发现难是困扰检察监督的突出难题。
如何破题?市检察院通过建立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畅通了监督线索的“双向衔接”:检察机关从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中发掘案件线索,转化为检察建议进行案件化办理;人大、政协从检察建议中梳理出相关信息,通过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形式合力推动系统治理。
按照《意见》要求,市人大、市政协、市检察院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加强沟通协商,共同研究并总结通报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和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情况,打通包括线索共享在内的堵点。
这项机制覆盖四大检察、十大业务。截至目前,市检察院已收到代表、委员提供的公益诉讼线索1件、立案2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2件,有力推动了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与检察监督通过衔接转化实现协同效应,达成“双赢、多赢、共赢”目标。
联动履职,让监督更加高效
“涉海涉渔安全隐患行政公益诉讼案的成功办理,离不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茆仲义说,正是得益于他们的专业性意见,此案才得以顺利办理,成为全国典型案例。
据介绍,当时为评估整改成效,市检察院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益志愿者、人民监督员担任听证员。会上,听证员围绕违法行为危害性、船舶检验管理、行政职能划分、整改落实情况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
“会前,检察机关邀请我们前往渔船停泊港口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渔船安全设备配置、使用和检验情况。”听证员郝红花说,有别于纸面的工作报告,这种现场感和亲历性,让他们对案件有了直观深入的了解。
邀请代表、委员监督案件办理,把依法接受监督贯穿到日常检察工作,具体到检察履职全过程,这种联动履职让监督更加有力。据了解,去年市检察院主动邀请代表、委员及社会各界代表走进检察机关参加公开听证15件、51人次,通过视察调研、交流座谈、听证活动、联合检查等形式创新联络工作,切实提升代表、委员对检察工作的知情度、参与度、满意度。
“代表、委员往往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专业角度或者基于社情民意充分发表意见,为我们检察办案提供专业辅助,极大地助力了检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包旭娟说。
溯源治理,让监督更有实效
监督的生命力在于落实,监督的落脚点在于成效。对此,《意见》提到,对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和检察建议共同推动落实的事项,有关单位(部门)落实不力,或有其他应予跟进监督的,市人大常委会可依法组织专项视察、执法检查或者专题询问,市政协可依章程组织民主监督,检察机关可依法开展纠正违法、提起公益诉讼或启动立案侦查。
“这为我们提升监督实效提供了保障。”茆仲义说,通过衔接转化工作机制,溯源治理也变得更加顺畅,这提升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监督效果。
以涉海涉渔安全隐患行政公益诉讼案为例,自部署涉海涉渔领域安全生产行动以来,涉海涉渔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海警、海事等部门查获非法捕捞、无证作业等涉海涉渔违法案件45起,更重要的是,在源头上建立完善了“乡镇+村社区(基层渔船管理组织)”综合管理模式,通过加强渔船进出报备和动态跟踪,进一步提升涉海涉渔智控水平,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