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人文

平湖年俗“着癞子”小议

■ 陆伯鑫

“着癞子”,是平湖农村古老的一项民俗活动,它是用稻草扎成草把点燃后,在田野里边跑边挥动,意为烧死害虫,从而祈盼田禾丰收的一种民俗事象,它是农耕文明进展中的一个例证,千百年来,传承至今。

“着癞子”的“着”,平湖方言即“燃烧”之意,“癞子”,即“青虱”,一种危害农作物的蚜虫。每当“立春”节气一过,大地回春,地气转动,这时,蜇伏在田土里的虫卵慢慢羽化为成虫后吃掉农作物,严重危害作物的生长,在农药未发明之前,癞子(蚜虫)是田禾的主要害虫之一。平湖农耕历史悠久,从林埭镇群丰村“庄桥坟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和组合式石犁等文物证明,远在4000-5500年前,先民早已在这块沃土上种植水稻等各种作物,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渐发明了用火烧法消灭害虫,这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凝结的一大智慧。

“着癞子”,定格在农历正月十五晚上进行,这时天上一轮皓月高悬夜空,四周繁星闪烁,将苍茫的大地照耀得如同白昼。待农家男女老幼围坐一桌,愉快地吃好“元宵”后便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自家田里,把事先扎成一把一把的稻草点燃,边跑边挥舞火把,在风的作用下,火把趁势熊熊燃烧,特别是小孩子们显得尤为高兴,他们挥舞火把,边跑边喊:“着癞子、着癞子,田稻好来讨娘子哎!着癞子,着癞子,癞子全烧光,三石田稻稳牢牢哎!着癞子、着癞子,自家田里全(才)是稻,别家田里全(才)是草哎。”从以上童谣可以看出“着癞子”是希望通过烧死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以祈获得作物丰收,因而能娶妻生子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是旧时农家普遍追求的理想生活,但也体现了农民小农经济思想和狭隘的个人主义行为。

田野里自从有人点燃了第一把火后,霎时间,原本寂静的夜晚四面八方涌现出了千万个火把在旷野里滚动,高喊着“着癞子”的童谣声此起彼伏,响彻四方,在皎洁月光下,处处演绎着充满狂欢的画面,与天上人间融为一体。自此,代表着春节期间最后一项年俗活动结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村民们就要着手开展春耕备耕这一紧张的农事工作了。

在旧时与“着癞子”同时开展的还有迎花灯。当天下午,少男少女还有到田间地头请“田三姑娘”,粪坑边请“坑三姑娘”,灶头边请“毛灰姑娘”,问长大后婚姻、职业、前程、得失与穷通等民俗。青年男子还将石臼倒翻在地,石臼底上搪上一层烂泥,然后用木质提桶盛满水放在石臼上面的烂泥中,并用手捂紧,使石臼与提桶紧密联结,在提桶柄上系上绳子,再由两个小伙子用扁担轻轻扛起,喊“天门开,地门开,提桶扛起石臼来”,然后在众人簇拥下,在各家场地上快乐地转悠。而“着癞子”则是把年俗活动推向高潮。

关于“着癞子”的由来有多种说法,说是很久以前,虫害大暴发,铺天盖地的飞虫把田里青苗啃吃殆尽,农民眼睁睁地看着禾稻绝收,正在一筹莫展时,有人想到飞虫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便趁飞虫在夜里集聚啃食禾苗时,用火烧之法给予消灭。自此,村民纷纷仿效,使田禾又获丰收。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总结出了在初春趁虫卵从泥土里羽化为成虫时,用火烧法灭虫更为有效,便在元宵节迎灯活动时点火烧灭害虫,这样,使元宵节更为隆重,更为热闹,故而一直传至今朝。

“着癞子”的由来,还与元宵节挂灯有关,一是说汉武帝时,朝廷命朝野正月十五燃灯,以取悦火神;二是东汉明帝刘庄倡导佛教,于正月十五(上元节)在宫庭、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使元宵佳节夜晚出现灯火辉煌的壮观景象。

而据清乾隆《平湖县志》记载:“元夕屑米为丸,谓之灯团;束刍田间,击金鼓焚之,曰:照田蚕。”初春时,农作物的主要病虫害是虫蛾羽化后的成虫,农民俗称“花草虫”,当时没有农药,农民就用火烧的土办法烧死害虫,以祈盼丰收;还有说,城里商贾之家扎灯、迎灯、挂灯,而农家无钱买灯,便用稻草点燃,在田里挥舞,亦可代替灯彩,且场面更为壮观,热烈。

传承久远的“着癞子”习俗,究竟始于何时,是何种起因,现已无法考证了。但“着癞子”必定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进行,这是亘古不变的。如果遇到正月十五下雨就不能进行“着癞子”,只能延时至正月廿四晚上继续进行,其余日子是不能开展此项活动的。

2017年,中央电视台10套《文明密码》的《东西南北过大年》栏目组在林埭镇陈匠村丰收河西岸拍摄“着癞子”民俗活动,共有千余人参加,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着癞子”活动,这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力举措,也让平湖的这一古老习俗大放异彩,传遍全国,传向世界。

“着癞子”民俗活动

2023-02-06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12643.html 1 3 平湖年俗“着癞子”小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