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农开区(广陈镇)的科创中心项目主体工程已结顶,附属工程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该项目的建设,不仅为农业企业及科研机构提供了创业创新载体,也为农开区的11个村带来了致富新门路。
“科创中心既是一个支撑现代农业提档升级的农创平台,也是一个‘飞地抱团’强村项目。”农开区项目建设办主任钱凯伟说,科创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1亿元,其中,全镇11个村投资资金1078万元、土地入股11.4亩,合计投资2217.6万元。去年,尽管项目还没建成,但由区镇托底,已向投资入股的11个村分红221.76万元,为强村注入了强劲动能。
发展壮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村集体家底殷实了,才能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赋能乡村振兴。但现实中,一些资源少、区位条件差的村增收渠道有限,壮大集体经济有心而无力。如何破解?2006年,我市在浙江省首创“飞地抱团”发展模式,积极探索跨村、跨镇街道“抱团”,有效促进资源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持续走出了一条1.0版到6.0版的“飞地抱团”发展集体物业经济模式。
“‘飞地抱团’强村模式的持续推进、迭代升级,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显著增长。特别是几个经济薄弱村,原来资产少、发展空间有限、增收乏力,通过‘飞地抱团’联建项目,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持股增收,有了稳定增收渠道。”市农业农村局农经中心主任顾雅芳说。去年我市以“联建物业+工业”的形式,实施“飞地抱团”强村项目6个,目前部分项目已建成并分红,带动了村集体奔共富。去年,我市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6亿元,村经常性收入2.59亿元,村均达到360万元,率先在嘉兴市实现100%的村集体经济年经常性收入达到180万元以上、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目标。
“通过这三个强村项目‘造血’,我们村奔富有望了。”林埭镇徐东村党总支书记潘晓良满怀信心地说。去年,徐东村经常性收入列全市村集体最后,“只有四间门面房出租,收入来源少。”潘晓良有些无奈。
如何帮经济薄弱村奔富?林埭镇用好“飞地抱团”模式,在镇级层面统筹谋划了两创中心、共富加油站、共富码头3个强村富民项目。在林埭两创中心项目中,全镇11个村出资2450万元,并重点向相对经济薄弱村倾斜,徐东、共和等4个经济较薄弱的村各投资360万元,约定年收益10%。“去年首次分红,获益36万元。”潘晓良说。在共富加油站项目中,林埭镇11个村共出资2000万元,徐东村投入了160万元。共富项目保通码头开工在即,在这个项目中,徐东村投资320万元。“以资金入股的方式,徐东村在3个共富项目中共投资840万元,按年收益8%-10%算,年增收在80万元以上。”林埭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倪伟力说。项目驱动,抱团发展,正让徐东这样经济底子较差的村不断增厚家底,积聚振兴动能。
“三资盘活”妙招迭出,不断增强造富能力
村集体与农户一起,投资建材堆场码头项目,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闲置农房改造提升后,租赁给企业,沉睡资产变现钱……
“强村富民,盘活三资是关键一招。”顾雅芳说。事实上,近年来我市按照“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组团发展”思路,探索“集体+”新型合作经济模式,下好改革富农先手棋,农村农田、农房、老宅基地、资金等要素实现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开创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局面。
今年1月,新埭镇大齐塘村建材堆场码头项目首次分红,投资入股的574户农户获得了投资资金10%的首笔分红款。2021年,大齐塘村采用“集体+农户”众筹的模式,投资改造村里一个已停运的老码头,码头改造总价1365万元,村集体拿出投资额的35%,其余则由村民以自愿入股的方式认筹。该码头最终以370万元/年的价格出租,按“保底10%分红+二次分红”收益模式,农户每年收益率可达20%,年均增收2200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可增加240万元。
“集体+”的新型合作经济模式,扩大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收入的稳定性。我市各地还创新探索,启动实施了农业产业共富模式、“新乡邻”公寓共富模式、乡村文旅融合共富模式等强村富民新模式,有效盘活土地、农房、资金、劳力等要素资源,让集体经济更壮,让农民腰包更鼓。
农户将闲置农房委托给村里,村里进行装修提升后,出租给企业,一幢幢既能给农户、村集体带来利益,又能满足企业租房需求的新乡邻公寓就这样诞生了。农房盘活共富体,正是眼下我市着力打造的八个共富体之一。
“我市坚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基础,以农村产权激活为突破口,系统推进强村富民。”顾雅芳说,今年,更是由市委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着力打造以“1”个市级强村公司、“8”个领域共富体、“N”个数字化应用场景为主要内容的“1+8+N”村富带民富共富体,整体推进全市强村富民集成改革。
在“1+8+N”共富体中,市级强村公司无疑是带动共富的新引擎。今年9月,我市成立了由供销集体企业、8个镇级强村公司、农合联资产经营公司共同出资的市级强村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该公司将重点围绕实业投资、物业租赁、物业服务、农旅开发、农产品销售、土地开发等开展经营活动,不断增强造血功能。目前,市级强村公司已谋划投资长三角农博汇、粮食产业链服务、内河共富码头等项目。其中粮食产业链服务项目已投产运行,预计今年实现主营收入7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300余万元。
八个共富体的建设,拓展了共富新路径。目前,“飞地抱团”、众筹共富、农房盘活、土地股份、乡村劳务、产业联结、景区村庄、文明善治八大领域共富体已启动项目34个,总投资19.5亿元。如“飞地抱团”共富体在原有项目基础上,谋划新建市级“飞地抱团”项目1个、镇级“飞地抱团”项目6个,总投资5.8亿元,助力村集体年增收3800万元。农房盘活共富体依托农房盘活“十百千”行动,引导农户委托村集体出租闲置农房,打造十个“新乡邻”示范片区、推进百村联动发展、激活千幢农房价值。在众筹经营共富体建设方面,以新埭大齐塘村众筹码头为借鉴,钟埭、林埭、广陈等地均已启动共富码头建设,且形式更加多元。
在聚力打好抱团共富组合拳的同时,我市积极推动“抱团富”数字化应用场景上线运行,开发“飞地抱团”、众筹经营、新乡邻、乡村劳务、产业联结等5个共富子场景,着力盘活土地、农房、资金、劳力等要素资源,打造具有平湖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市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120万元以上,有收益村分红率达到100%;依托集体经济发展农户持股分红5500万元以上,农户土地流转收入1.7亿元以上。
“富民优先”有力有效,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我们两口子,现在每年能拿到7500元分红,今年我们又入股了镇里的共富项目,以后每年的分红就更多了。”沈金喜与张根弟老夫妻俩居住在林埭镇徐东村,早年儿子因病去世,儿媳改嫁,孙女也随母亲生活。两位老人无依无靠,低保金是唯一的生活来源。2018年,我市全国首创,实施乡村振兴“飞地抱团”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计划,沈金喜家在集体、企业等各界“帮一点”下,筹资入了股。此后,老夫妻俩每年能拿到7500元的分红,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今年,林埭镇本着富民优先原则,实施两创中心共富项目,全镇209户低收入家庭共入股资金176.4万元,以每年保底收益10%的方式,实现了持股增收。“今年年底前,镇里的项目也要分红了,等手头宽裕了,我们打算修一下老房子,住得舒坦些。”沈金喜开心地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强村富民,民富是最终目标。“自创新启动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计划后,我市不断拓展‘以村富带民富’新渠道,持续推动‘扩中’‘提低’,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顾雅芳说。不仅在八大领域共富体项目建设中,我市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飞地抱团”、众筹经营、农房盘活、乡村劳务等,更大范围地让农民持股增收,同时增加财产性收入与就业收入等;而且各镇街道也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富民行动。目前,市级“飞地抱团”项目覆盖低收入家庭2793户,镇街道级项目参与低收入农户1606户次;总股金16773万元,其中低收入农户出资3560万元;累计分红6096.5581万元。
19个草莓大棚里,一株株草莓苗长势正好,涵盖多个品种。“到了过年前后,就能采摘草莓了。”看着眼前的草莓棚,广陈镇山塘村党总支委员姚佳伟满是笑意。山塘村共富草莓园项目由山塘村与社会资本合资,长三角优质草莓种源研发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全村26户低收入家庭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其中,以产业共富的形式,让这些低收入农户摇身一变成了项目“股东”,每年按照股金10%的比例获得保底分红。同时,根据草莓盈利部分,将按照各自股权进行二次分红,进一步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
而在新仓镇,莓莓甜园产业项目采用“集体+农户+社会资本”模式,带动全镇260户低收入家庭年户均增收800多元,并每年提供一批就业岗位,实现精准帮扶。林埭镇徐家埭村依托“旅游公司+社会资本+村民”模式,引导村里33户低收入家庭入股“八大碗”项目,户均年增收超1500元。曹桥街道依托本土光伏企业,于去年启动了“阳光共富”项目,利用农户、街道公共用房闲置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站,以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的形式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目前共有123户低收入家庭享受到了“阳光红利”,每户每年获得1200元的补助。
今年年初,广陈镇龙萌村的村民拿到了一笔土地流转的二次分红款。为让农民应享尽享土地增值收益,去年起我市试点实施土地流转二次分红。“现在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已达到85%,理应让农民共享土地升值带来的收益。”顾雅芳说,今年我市土地流转二次分配将在全市镇街道推行,让农民的收入多一点、再多一点,生活更上一层楼。
陆士良
(新埭镇大齐塘村村民)
以前靠低保过日子,现在家里的闲置房成了村里的共享厨房。每年“租金+菜金+保洁费+厨师费”,多项收入集合,生活有了大改变。而且现在村里来往的游客越来越多,大家也更加注重村里的环境保护,我们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
戴侃旺
(林埭镇东方红村村民)
这几年,村里兴起了不少的共富项目,我投资了不少,包含保丰综合功能服务站、新庄保通码头以及两创中心等,每年年底都能从中拿到一定比例的分红,这可比把钱存在银行里利息要高得多。政府的共富项目,真正让我们百姓得了实惠。
张在发
(广陈镇山塘村村民)
拿了一点资金和一点土地入股,我就从低保户成了村里共富草莓项目的“股东”,每年都能拿分红。现在村里的共富草莓棚里,草莓苗已经种下了,这一棵棵的小苗,就像是我们的希望,盼着它们开花结果,也盼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许 强
(新埭镇星光村村干部)
这几年随着镇村两级强村富民项目的增多,无论是村集体还是村民都有了一定的增收。现在我兼任着村干部以及镇强村公司职务,也将立足实际,寻找更多的项目机会,让更多的强村项目落地新埭,落地各个村社区,推进村社集体增收,让村(居)民更加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