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财政局扎实开展全省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数字化改革试点工作,初步构建起“财政+金融”“政府+市场”的多元投入农业农村新格局,已被省财政厅列为阶段性典型。预计到2023年年底,我市政策性农业担保规模增长200%。
支农政策系统集成,让需求主体“找对门”“精匹配”。开展“浙里担+农e富”应用试点,条目化、标准化梳理省市财政支农政策,已上线发布政策60条,系统构架基于数字化场景应用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建立省市互通的工作联系点,协助省财政厅进一步拓展农业领域数据成果应用,建立与农资、化肥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动态补贴调整机制,稳定种粮农民收入预期。已完成全市37.8万亩粮食种植面积首次动态调整补贴资金832万元。
主体信用精准画像,让金融机构“看得清”“贷得快”。深化“三跑三降”惠农服务,梳理融资需求企业120家,涉及资金1.4亿元,精准对接合作银行,增强农业主体融资获取能力。完成全市所有粮食和渔业主体与“浙里担”平台数据贯通及信息补充,增强农业融资覆盖面、便利度、真实性。将强村公司纳入担保范围,为20个村集体综合授信6000万元;将科技类农业企业纳入省农担担保业务范围,享受LPR+50基点的优惠利率。首创163家涉农主体的财政支农主体培育名录,作为向省农担及合作银行推荐的“白名单”,实行200万元以下极速审批。精准支持产业高质量、强村富民、农业“双强”等发展重点。
合力担保增信撬动,引金融资源“注活水”“助振兴”。开展基层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创新试点,建立“省市县协同、政银担合作”模式。成立省农担公司平湖办事处,实行多部门联合推荐和审核机制,设立每年200万元的风险池。出台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服务新政策,系列扶持政策总额超560万元,单个主体可享受300万元,最大主体可享受1000万元,减轻主体融资成本至3.06%,担保风险池资金规模可放大至20倍以上,撬动8000万元金融资本。已成功争取省补资金200万元,新增农业信贷规模2300万元,比2021年增长62%。
■通讯员 吴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