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荣怡婷
本报讯 眼下,冬意渐浓,寒意渐重,“保暖神器”羽绒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作为国内最大的羽绒服生产基地,平湖·中国服装城在“断崖式”降温中,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今年,服装行业增速明显放缓,但好在服装城作为一级批发市场、羽绒服货源基地,行业发展态势总体可控。此次虽受到气候和疫情双重叠加影响,但随着天气逐渐变冷,预计在12月会有一波销售‘高潮’。”平湖·中国服装城常务副总经理吴学全说。
在吴学全看来,平湖羽绒服产业在服装行业冷冬的大环境下依旧能维持韧劲,关键得益于本土加工制造业优势和这些年来服装城不断转型求变。20世纪80年代,依托毗邻上海、杭州的地域优势,平湖有了第一批村办和个体服装加工厂。起初,这些加工厂通过和周边大企业“联营”合作,大量承接订单;在代加工的过程中,借助大企业的资金和技术,不断累积经验、扩大规模,逐渐形成自身集聚效应。之后,乘着“对外贸易”的东风,不断拓展商业版图,成为耐克、华伦天奴、阿玛尼等世界知名品牌的生产加工基地。“世界百件衣,平湖有其一”,便是当年外界对平湖服装产业的赞誉。
20多年的发展,让平湖在服装加工领域屹立不倒,成为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全国最大的外贸服装生产基地。在行业站稳脚跟后,如何从传统产业中衍生出一流品牌?服装城的10年发展给出了答案。“项目从2011年开业,到目前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羽绒服专业市场,整个培育过程非常不易。”吴学全说。开业之初,以平湖本土为主的服装商户入驻服装城,主营外贸服饰,但他们很快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外贸型服装与国内需求难以做到兼容匹配。直至2014年,服装城档口的羽绒服大卖,为市场发展窘境撕开了一道口子。商户们发现,相比于其他服装,羽绒服更受各地客商的青睐,性价比也更高。于是,市场根据商户经营情况反馈,决定对整个服装城品类进行再调整,以羽绒服为抓手,全面形成以羽绒服装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
这一次的市场抉择,实现了平湖·中国服装城的关键性转变。此后,市场虹吸效应越发明显,北京、杭州、广州、沈阳、成都等全国性二级、三级批发商纷纷涌入市场采购,平湖·中国服装城的影响力大幅提升,从覆盖长三角进而辐射全国。
服装城转型路上的成功经验,让市场主办方看到羽绒服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并思考自主研发的发展方向。2017年,服装城高举“原创品牌”大旗,引进一批广州、杭州等地优势人才,目标把市场打造成羽绒服专业ODM(原创设计制造)基地。“我们制定了相关原创管理文件鼓励商户原创,并出台‘款式备案登记制度’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营销环境。这几年,吸引了各式优质资源集聚平湖,商户设计的羽绒服款式和品类也更多,真正实现市场内部的‘百家齐放’。”吴学全说。之后,服装城又在原创的基础上,将市场结构再调整,按功能划分出原创精品区、原创时尚区和原创严选区三大时尚区域,以满足全国各地二级批发商、品牌连锁商场、电商等不同渠道的采批需求。
从开业初期的摸索,到之后逐步清晰定位,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化管理,10多年的艰苦探索,让如今的平湖·中国服装城成为了众多批发商的头号进货地,平湖羽绒服也成为羽绒服市场中当之无愧的“优质产品”。截至目前,市场入驻经营户已达2200余家,年交易额超300亿元,呈现出行业集聚度高、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活力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