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睿敏
【应用名称】长三角社会治理协同
【场景扫描】数字化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治理变革。平湖市推出的跨省域社会治理协同平台——“长三角社会治理协同”应用,集网格协同、金边卫士、跨界联动、环境监测等10个小切口场景于一体,跨省、市、县、镇、村社区五级,通过数字法治、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三个系统,实现了浙沪两地政法、公安、综合执法等多个部门多跨协同,对矛盾纠纷调处、行政执法处罚等多项业务进行跨界治理,实现省际毗邻区域基层社会治理闭环处置。目前,该应用已入围2021年度全省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场景应用揭榜认领项目、2022年数字法治系统重大应用底账。
【硬核成果】数字化改革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全方位、系统性重塑,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桥跨两省”的山塘桥横跨于山塘河之上,北为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南属平湖市广陈镇山塘村。去年,来自外省的农民工陈阿根(化名)在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某农民自建房工地施工时不幸坠落,后经抢救无效死亡,而负责该房屋建造的包工头周小弟(化名)则是平湖市广陈镇山塘村人。
异地,跨省。这两个关键词标注的是地理距离,而有了数字化应用平台,这距离就等于“零”。案件发生后,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山塘村工作人员通过“长三角社会治理协同”应用及时向我市广陈镇山塘村推送预警信息,提醒关注该事件,在关注事件的同时,及时上报广陈镇社会治理办,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广陈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派出所等相关部门接到指令后,火速赶往廊下镇,开展调查取证、矛盾化解。“一开始,三方就赔偿事宜一直协商未果,于是我们向廊下镇申请联合调解,统筹两地资源力量,全力化解矛盾纠纷,最终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平湖市司法局广陈司法所所长顾凯杰说。
跨区域联动,解决跨界执法难题只是我市“长三角社会治理协同”应用的一个生动缩影。平湖与上海金山区有着58公里陆地边界线、27公里海岸线的“金边银线”,毗邻区域社会治理问题的跨界性、复杂性、关联性特征鲜明,回应“现实之切”已变得刻不容缓。“这个应用平台就像是一个‘数字驾驶舱’,集网格协同、金边卫士、跨界联动、预警管控、高频往返、环境监测等多个小切口子场景于一体,为我们实现浙沪两地的跨域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也打破了我们之间的藩篱。”平湖市“数字法治”专班工作人员张磊介绍起“长三角社会治理协同”应用熟门熟路。
平湖与上海金山可谓“一衣带水”,海河相连。针对最常见的环境监测和水质监测,两地在毗邻区域都建立了监测点,一旦发现浙沪交界处空气或水质变差,系统就会自动预警。通过“长三角社会治理协同”应用,第一时间将监测情况流转到对方,实现两地信息实时共享。遇到重大活动和事件,多方组织力量进行联合指挥调度、流转交办、应急处突、督查反馈,实现数字化应用平台的协同能力最大化。
数“智”赋能激活了我市跨省域基层治理的澎湃动能。自2021年11月应用平台上线以来,监测归集毗邻区域12.4万人口、3245名高频往返人员、518个重点场所数据,预警管控吸毒人员、涉访人员、刑释人员、社区矫正对象、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等重点人员约6000名。
如今,“长三角社会治理协同”应用乘“数”而上,“今年,我们将按照数字化改革“1612”新体系架构,不断完善深化项目已建的场景应用,推动整个平台迭代升级,由单一的面向浙沪协同辐射到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三省一市’,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五跨协同’,为长三角一体化跨省域基层社会治理和省内其他跨省边界社会治理提供数‘智’赋能的‘平湖样板’。”张磊说。
【点评】跨省域社会治理一直以来是个重点、难点。“长三角社会治理协同”应用能够成为全省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现代化场景应用揭榜认领项目,成功列入省数字法治系统第一批重大应用谋划清单,背后是平湖数字化改革的持续创新和加快塑造。进入数字治理时代,平湖抓住数字化改革契机,基层治理正加速从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从“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平湖的做法也印证了区域统筹、数字赋能、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平台共享、项目共建,是解决长三角跨省域基层社会治理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的必由之路。接下来 要将数字技术全链条、全周期融入长三角地区社会治理,更好发挥对长三角基层社会治理一体化的牵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