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年兴
读书,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读一本好书,更能使人在惬意中增加见识,陶冶情操。读褚亚芳的《泖水非遗拾零》,即如打开了泖水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从想象丰富的神话传说,到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从古代诗词到乡间歌谣,从民俗风情、美味佳肴到稚童游戏、地名沿革,洋洋十三余万言,几乎是包罗万象,掘地三尺,搜罗殆尽。全书分为华亭乡俗、泖水佳肴、泖滨游戏、新溪渔唱、泖浦私语五辑。打开书卷,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泖水原野,重拾童年野趣,重温乡间民俗。原有的记忆片段,得到补充完善,让人大开眼界,大涨知识,从而对泖水地区的民俗风情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读了《七月半蒸馄饨》,才知道笼头蒸原来是给皇帝蒸馄饨的,馄饨除了给皇上吃,还可以给鬼魂吃,目的是让孤魂野鬼混混沌沌回地府。而放水灯是生怕鬼魂迷路而给他们指引方向的。读了《七夕古宅演婚嫁》,才知道新娘要让兄长抱上轿,是为了不把娘家的财富带走,而跨火盆是为了驱邪除妖,踏麻袋是期盼子孙代代相传。读了《立夏日里趣事多》,才知道立夏日除了烧野米饭吃白焐肉,还可以编草花球做豆皮戒指。读了《端午献演梅花洲》,才知道吃粽子划龙舟不光是怀念爱国诗人屈原,也是用来纪念一代名将伍子胥的。而在汨罗江中倒入雄黄酒,是为了灌醉水中的蛟龙怪兽不去加害屈原。虽然有点牵强附会,但也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屈原的无比热爱和衷心爱戴。读了《中秋节吃眉毛饺》,才知道吴刚砍不断桂花树的原因。读了《九月九日庆重阳》,才知道最早的重阳节登高不是为了亲友相聚赏景吟诗或者步步高升,而是为了躲避灾祸。总而言之,只要你耐心地读下去,无论你是年长年幼,打工务农,尊卑贵贱,都会大有所收获。
《泖水非遗拾零》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古诗俗语,名言佳句。例如“天河对大门,家家吃馄饨”、“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有钱冬至夜,无钱冻一夜”……都押韵合辙,琅琅上口,但又通俗易懂得近乎大白话。再如“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等,都恰到好处,引用名言佳句,散发出一股清新自然如早春般的气息,栩栩如生,融情于景,而且使景物也有了立体感。泖水一带的民俗风情自古就有,在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中,不断丰富充实,而神话传说,使其更具浪漫主义色彩。文中说到乾隆皇帝下江南,名为体察民情,实为游山玩水,品尝美味。他来到泖水,自然也要换换口味。厨师金阿大急中生智,独创特色点心。皇帝老儿吃得开心,打听所吃何物。结果歪打正着,“真混沌”听成了“蒸馄饨”,特色点心有了大名,使神话传说饶有兴味又合理可信。金鸡报晓的作用,除了唤醒农人起早耕作,还有催促夜游神及时赶回地府履职之意。如果在人间做了坏事,神荼和郁垒就会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捆绑起来喂虎。所以神荼、郁垒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庇护神。新春佳节,朱元璋微服私访,见一屠户家未贴春联,心中不悦。得知原因后,提笔代书对联一副,赠与屠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故事有趣,对联工整,从此以后大年三十贴春联成为习俗,流传至今。正月十五“炭癞子”,上了年纪的都经历过,夜幕降临后,举着稻草火把,在田野里四处奔跑,希望杀死害虫,年年丰收粮满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原先是人们为了躲避天帝的惩罚而设的迷魂阵,而让人们逃过一劫幸免于难的是一位天神的通风报信。为了纪念这位不知名的仙人,人们扎起马灯悬挂屋前,于是又有了扎马灯跑马灯的习俗,和调龙灯舞狮子一起,成为正月十五闹元宵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
读《泖水非遗拾零》,跟着作者一起穿越,有时上天入地,追本溯源,有时考古论今,刨根问底。有的标题本身就具有挑战性,例如《荠菜花开结牡丹》。看到这一题目,读者就会产生疑问,贫贱细小的荠菜怎么会开出富贵硕大的牡丹花呢?待到听罢作者一番解说,才心悦诚服地点头称是。
《泖水非遗拾零》的第三个特点是介绍非遗文化力求详尽,全面客观,多角度多侧面体现其特色。譬如对三月三农事节气的介绍中,有民谣“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有古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有传说女娲造人,人类繁衍;还有风俗吃荠菜花煮鹅蛋及游春踏青、插花戴柳的习惯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一个情人节,就有那么多的文化底蕴,实在令人称奇又叹为观止,也足见作者既旁征博引又用心良苦。
说到清明,杜牧与之有关的诗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可是知道介子推和晋文公故事的可能就为数不多了。为此作者作了详尽介绍,尤其是介子推遗书最后一句,“但愿主公常清明”,不仅点明了清明寒食节的由来,也提醒天下为政者要有廉洁清明、奉公守法的执政理念,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关于冬至,我们都知道“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却不知道“有钱冬至夜,无钱冻一夜”,也知道“三九四九冰上走”,却不知道“三九四九,冻碎磨子石臼”。“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为什么只要有姜太公在,就无所顾忌了呢?读了《话说冬至大如年》,你就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了。
大年三十除夕夜,为什么要阖家团圆吃年夜饭,大年初一为什么要穿红衣挂红灯,敲锣打鼓放鞭炮,为什么旧时过年称“年关”,老虎为什么怕“漏”,狼为什么急于要找到红鞋子,什么地方能找到一根通天竹及两只金鸡三斗珍珠,为什么只有最小的兄弟找到了五彩布,哥哥为什么会被太阳烫死,又被石头砸死,邋里邋遢的换糖人是怎样取得姑娘芳心的,姐姐怎么从弟弟手里讨回酒水钿,大蒜为什么有臭味,西瓜皮上的花纹是怎样来的,蚕宝宝身上怎么会有牛脚印,枇杷叶怎么帮助穷人家渡过难关,娘舅外甥为什么碰着就打……所有的问题,你都可在《泖水非遗拾零》中找到答案,相信你读完全书,一定会脑洞大开,受益匪浅。
作者自幼在祖母的怀里听着古老的童谣入睡,从小目睹家乡四时八节的风俗习惯,经历了虽然贫穷却趣味盎然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参加工作后不辞辛劳四处奔走,采访调查,归纳整理,爬梳剔抉,终于有了《泖水非遗拾零》的问世。正是因为从小埋下了学习和传播家乡民俗文化的种子,长大后又把满腔热忱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付诸实践,使家乡民间风俗得以传承发扬,成为泖水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凡事有利必有弊。亚芳的新作在给我们带来阅读的愉悦和乡土知识的分享时,也难免有一些瑕疵。为了保持内容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采用了原生态的方言俚语,倘是土生土长的泖水人,自然觉得亲切可人,心有同感,引起共鸣,但如果让外地人读起来,恐怕就没有那么流畅,有时还可能产生误解。比如“娘娘”,他们可能误解为皇帝的老婆,读到诸如“系姆、哺小狗、老虎团、头桨、夹哆、活龙、摸鸟、斫皮岸”等,可能更要一头雾水了。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作者已在文中的一些括号里作了注解,还是建议在每页下面对较难懂的方言作一定的注解。排除了阅读上的障碍,扩大了读者的队伍,才能使著作发挥更大的作用。另外,在保留著作原生态的前提下,对古代文化遗产要去粗存精,还得在方言的运用上采用较为精准确切的汉字。以上仅为笔者一孔之见,权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