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都家浜印象

我们的汽车从市区出发不到半小时,“都家浜”三个古朴的大字就直扑眼帘。村主任早早地在景区入口处等候,在景区广场,主任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都家浜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都家浜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紧挨平廊公路,四围碧树红花错落有致,三面碧水静默相拥环抱,颇有几分闹中取静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神韵——典型的城市后花园。

都家浜隶属林埭镇祥中村,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自然村落,因村民以都姓相聚而得名。关于都家浜,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元朝末期,平江府吴王的公主与邹都统互生爱慕之情,为逃避父王指婚,两个人沿着运河仓皇出逃。小两口途经平湖,十分留恋当地的富庶繁华和美丽景色,但又不敢在人口稠密处逗留,于是继续向东。行进中,慌不择路的他们,不慎将餐具掉入河中,于是觉得冥冥之中天意挽留,小两口就决定在风光旖旎、亭台水榭的都家浜定居下来——既不负平湖美景,也可避人耳目。为了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和幸福,他们隐藏了身份,邹都统将左侧“刍”去除,用“者”替换成为都姓,隐喻从平江都城而来,曾任都统之意。

美丽的民间传说,本来就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愫,我们没有必要追根溯源考据论证,但都家浜小河淌水、绿树成荫的瑰丽风光着实赢得了观赏者的啧啧称赞,美丽的传说又恰到好处地为这个古村落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全程陪同的村主任告诉我们:都家浜以种植水稻为主,村落共有几十户农家,基本上是临河而居。整个都家浜景区于2016年开始筹划,2017年与2018年这两年,精心打造,总投资八百多万元,现在已经形成了生态化的自然村落。更令人可喜的是,祥中村也于2020年11月被列入嘉兴市第二批传统村落,同年还荣获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从去年开始,景区村民的老房子也陆续翻建,有关部门已经做出规划,通过各方面的鼎力合作,力争在近期内实现景区的不断升级跨越。祥中村还利用村里的自有资金,在都家浜建造了一个与景区相配套的足球场,以填补乡村文化旅游运动的短板,吸引不同层次的人来都家浜休闲、观光、旅游、运动……村主任成竹在胸的讲解和都家浜令人期待的愿景,让我们一行人也浮想联翩深受感染。

我们沿着幽幽曲径缓缓前行,眼前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河,呈南北向穿村而过。河东岸百年黄檀斜卧水面,粗犷遒劲,似乎在翘首期盼八方宾客;河西岸有一棵枝繁叶茂的香樟,据说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两棵百年古树遥相呼应,似静默的老者,庇佑着这一方黎民百姓,同时也见证了都家浜斗转星移、日新月异的变化。夹道的翠竹一丛丛、一簇簇,竹叶随风摇曳,竹影婀娜多姿,似乎惊扰了树丛里的蝉鸣。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倒映在一汪清澈碧水中,秀美而宁静,宛如一幅清幽恬淡的江南水墨风景画,惹得行人纷纷驻足,摄影留念。

不经意间,一座江南民国风韵的二层小楼赫然出现在眼前,朱红的围栏和白色的墙面交相辉映,在蓝色苍穹下十分夺目——于以定革命事迹陈列室到了。于以定是长期战斗在平湖地区的革命先行者,他曾就读于上海同济医学院,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毅然投身于血雨腥风之中。他领导的中共海北区工委,点燃了全区的抗日烽火, 并且辐射到周边地区。曾经,他还以个人名义印发了《告平湖各界同胞书》,呼吁平湖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抗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满腔热情的为国为民情怀,永远镌刻在平湖的峥嵘岁月之中,镌刻在平湖老百姓的记忆之中。今天,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它确实是宣传党史,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载体。参观时我们还发现,祥中村妇联通过“党建+群建”,在这里成立“亲子共成长”家长学校成长驿站,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这里获得了有机的结合和内涵的延伸。

陈列室前方,是满屋珠光宝气的阿美珍珠艺术馆。馆内的陈列琳琅满目,有手链、 戒指、项链等多个款式,颜色除常规的珍珠白,还有粉色、孔雀绿、黑色、咖啡色五彩等。精湛上乘的技艺,晶莹剔透的饰品,巧夺天工的设计,让人目不暇接惊叹连连。我突然注意到了墙上的一张照片,一位年轻女子正专心致志地在加工珍珠首饰,她的世界仿佛定格于最灿烂的瞬间…… 馆内值守的一位阿姨看我如此专注,热情自豪地向我介绍,说照片上的人,是她的女儿,现在负责珍珠的网上营销。据介绍,汤阿美的珍珠养殖场,起步于1982年,至今已有四十年历史。汤阿美从学徒工到养殖能手,再到自己经营做老板,一路走来委实不易。汤阿美的珍珠养殖场,是嘉兴市首批旅游商品生产定点企业,中央电视台曾做过专题报道,将他作为农民致富的典型向国内外宣传介绍。现在,汤阿美的珍珠养殖场集养殖、设计、销售为一体,既辐射了品牌效应,也扩大了产品销路。

走出珍珠艺术馆, 左手边是一座横跨于小河上的廊桥。这廊桥类似江南地区常见的水榭式样,上面还有可以遮阳避雨的屋顶,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正在桥上摇扇纳凉,闲话家长里短。这里的农民,早就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日子,进城的进城,进厂的进厂,留在家里的为景区服务,而上了年纪的,就在此逍遥自在。那种惬意和自得,让我们这些奔波于水泥建筑之间的都市人歆羡不已。我注意到了桥的名字——“连心桥”,真是名副其实。同心同德,和善为亲,团结友爱,共同富裕,这座桥也寄托了村民对未来的美好愿望。一直陪着我们的村主任这时感慨道, 以前这里的环境脏乱差,几乎家家有违建,户户都饲养家禽,鸡粪到处都是。后来在政策的引领下,通过村干部和网格员的上门宣传推动,现在村民参与优美庭院、美丽村组工作热情高涨,自觉配合村庄整治,爱护绿化,终于使村落整体环境优美宜居。前一阵子针对村民提出的夜间出行安全问题,村委会也及时筹措资金,落实道路亮化工程,为村民安全出行保驾护航。显然,美丽乡村,宜居平湖,全国文明城市,实至名归!

顺着九曲回廊逶迤往南,沿河两岸,柳岸茶吧、嘟嘟农舍、民俗馆点缀其间,满眼美景不胜收,两耳书香馨不断。在赞叹之余,又一个惊喜扑面而来——当你足力不支,略带饥渴时,你的身旁,就是“妙农缘”国家级绿色食品基地。基地里藤蔓缠绕,瓜果缀满枝头,亲手采摘,直接品尝,让人齿颊留香,心灵洗礼,回味无穷。

我们继续前行,就到了都家浜的最南端——碧波亭。端坐亭间,一览微波荡漾的盈盈河湾,南风中柔情摇曳的依依芦苇,似乎是我思想的箭镞,射向了无数温柔的岁月,射向了水天一色的苍茫,射向了安静铺张着的远古……“廊桥的东岸,新建了一个休憩广场,我们要不上那去看看?”村主任的话语声把我的思绪从遐想中拉了回来,只见已有人像是受着召唤,迈向了广场的方向。远远望去,条石砌成的四方形沙盘中叠加着几块古朴的石头,走近一瞧, 高低参差的黛墙上,有当地村民耳熟能详的“金兰桥的故事”。而镌刻其上的人物传记方面,则载有当地几位乡贤先祖的简介,如过宗一、过庭训、过鹤等。过氏在平湖是名门望族,明代举人冯伯禋曾礼赞过氏“子孙世世受儒,多博士高第”。明清两朝过氏一脉有不少文人学士闻名于江南,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他们中有的为官清正,心系百姓,又在尊师重孝、恪守节操及文学教育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人学史明鉴、开展家风家训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都家浜的美丽乡村建设,显然是成功的。通过挖掘村庄古文化内涵,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在尊重民俗、民风的基础上,以结合村庄特色的文化脉络,打造出了符合本土文化特色的农村新景观,让村民和四方游客,听虫鸣鸟语,闻瓜果飘香,赏四季繁花,品生态野趣——田园美、生活美,宜居、宜游,这样的水乡,谁不留恋?

行将告别时,再一次信步于幽美的水岸绿道,杨柳堤岸,更觉古道静谧,蛙鸣悠扬。这里没有围城的心态,没有纷至沓来的压力,唯有高远的天空,唯有宁静的原生态村落,唯有都市中久违的恬淡和安逸。在闲暇的周末,让我们丢下所有的疲惫,约上三五好友,走一程都家浜之旅可好?

□ 沈颉颖

2022-08-10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57767.html 1 3 都家浜印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