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故事

“我也可以帮助他们!”

“您15年资助了3个大学生,可照片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

“我的女儿还有我小姐妹的孩子们也在里面,他们都玩得很好,都叫我‘干妈’。这个男孩身边的就是他的女朋友,现在已经成了妻子,小孩子都生了。”俞建平翻出手机中储存的照片微笑着说道。相比起“阿姨”这个称呼,俞建平更喜欢孩子们叫她“干妈”,因为她觉得这个称呼更加亲切,可以和孩子们拉近距离。

照片里的男孩叫小宇(化名),在俞建平和他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并不像照片里那么开朗。当时的小宇能够依靠的只剩母亲和哥哥两人,父亲没能看到儿子上大学就已因病长眠,一朵白色的小花缀挂在他的手臂上,更显得孤单落寞。小宇父亲的灵柩就摆放在蜂窝似的大厅里,俞建平有些被吓到,还好男孩的母亲赶了回来,泡了杯茶,打开了电风扇。“那时候是暑假,天气很热,他妈妈回来问他怎么不开风扇,他说他忘记了。”每每回想起这一幕,俞建平总会感到心疼,她说,当时她在小宇的眼里,看不到一丝光彩。

俞建平印象很深,在小宇要去上学的前一天,平湖下起了倾盆大雨。听闻小宇家里的雨水已经没过膝盖,俞建平和丈夫立即赶了过去,将此前为他置备的学习、生活用品全部搬了出来,接上小宇一家住到了外面去。第二天又把小宇和他哥哥送到了高铁站,看着哥俩远去的背影,俞建平心里面涌上了无限的感慨。

15年前,俞建平的公司刚刚起步,她在平湖四处跑业务。一次机缘巧合,她因工作原因来到了市慈善总会,正和当时的市慈善总会主席徐士元交谈,突然,一位年近花甲的爷爷带着孙女敲开了门,打断了他们的谈话。伴随着浑浊的眼泪,老人艰难地讲述了自己和孙女困苦的境遇。原来,女孩的父母身患重病,无力负担女孩的学费,而女孩马上就要上大学了,这让老人感到万分焦急。徐士元听了以后立即安慰爷孙俩,说慈善总会一定会帮助他们。

待爷孙俩走后,俞建平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她并没有立即提起业务,而是向徐士元问道:“我也可以帮助他们吗?”于是,俞建平生命里一段又一段因助学而产生的缘分就由此开启了。

多年来,像俞建平一样萌生出“我也可以帮助他们吗”这样想法的人有很多,陈晓云就是其中一位。十年来,她成功结对了三个孩子。从结对第一个孩子开始,她就在思考如何和孩子处好关系,凭借着在电视上、网上看到的案例、方法,一点点地去摸索,去打开孩子的心扉,她希望与孩子建立起的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联系,更是要有情感上的联系。一次次地见面、主动沟通,她逐渐找到了诀窍,那就是真诚以待,并对他们抱有信心。

如今,陈晓云结对的第一个孩子早已参加工作,且仍时常与她交流,诉说自己未来的目标与规划。同时,陈晓云也希望这份爱心与责任能够继续延续下去,她与孩子商量着共同来帮助一个学生,这是孩子对社会的一种回报,也是对她的一种回报。陈晓云看重的从来不是物质上的捐助,她觉得精神上、品德上的延续和传递才是更为重要的。

第三个孩子与前两个孩子不大一样,或许是羞涩、或许是不善于表达,陈晓云与他的面对面沟通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陈晓云也并不着急,认为要顺应孩子的心意,尊重他的想法,要对他有信心。果然,大二的时候,孩子给了她一个惊喜——一封洋洋洒洒的千字文。面对面语言无法传达到的距离,就在夜深人静时,逐字逐句地在纸上传递。他所有的想法、疑惑、目标都在信上和盘托出,陈晓云也积极为他解答,给予一些参考建议。今年,孩子也大学毕业了。

“孩子们给予了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让我感到‘值得’,我也希望他们可以‘接力’下去,这三个词就是我对这十年的概括。今年结对孩子,我也在等待,我会一直做下去的。”陈晓云说。

……

“我也可以帮助他们吗?”

你可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我们一起携手并进,让爱的奉献无限传递,让这座城市留存温暖、放飞希望。

2022-08-04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256078.html 1 3 “我也可以帮助他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