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学,真诚无限。从2018年起,市传媒中心开始关注寒门学子,关注他们求学遇到的困难,并向全社会发出了第一篇助学系列的稿件,获得社会强烈反响。2019年,“益起来助学”正式成为市传媒中心着力打造的爱心品牌之一,初衷就是希望聚集社会爱心长期帮助寒门学子顺利就学。
从立志做家里顶梁柱的新仓女孩杨冬慧,到成为失独家庭的第三代但依旧爱笑的徐舞飞扬,到因患病父母立志学医的宋晓晓,到成绩优秀、为人懂事的励志男孩倪豪蕾……对于求助的寒门学子,记者都会逐一上门。5年来,记者寻访寒门学子的足迹遍及各个镇街道,穿过泥泞的田埂、蜿蜒的小道,只为了解到最真实的故事和最真切的诉求,希望用报道唤起社会力量的关注,将帮助落到实处。
每年的七八月,是“益起来助学”行动的时间,也是平湖这座小城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节。探访工作并不容易,困难家庭没有条件搬往新农村,往往居住于一些自然村落中,道路太窄采访车进不去,需要记者背着摄像器材步行前往,往往人还没到,已经浑身湿漉漉一片。然而,学子和家人翘首等候的情景,蜿蜒的村道上老大娘为记者引路的身影,学子父亲压抑的哭声……这些画面,让记者觉得,如果能让寒门学子迈向大学校门的脚步变得轻松一些,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我还能清晰地记得一次关于助学的采访。那一天,我冒着小雨,踏着满脚泥泞来到新仓女孩杨冬慧家,还没进门她的奶奶就急切迎出来抓住了记者的手,话未说、眼眶先湿了,“你们一定要帮帮她”,哽咽着说出这句话时,我明显感受到老人家粗糙的手在颤抖,而杨冬慧站在门口,那时她咬着嘴唇、一脸不安的脸庞,深深落在我的脑海里,至今还能清晰回忆起来。当时,我想的是,还好我们作为记者上门来了。后来我们找到一家本地的爱心企业,让她得到了一份助力。
每年助学,在探访这些孩子的时候,记者们总能感受丝丝的心疼和满满的责任感。每当接到热线电话,对方说“你们今天报纸上登的×××,我想帮他一下。”那时,又让我们感受到无比幸运,我们的呼声有人听到、有人响应,我们能不负所托,成功助飞。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助学也初现成果。2018年,以645分、663分的成绩分别被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浙江大学工科试验班(机械与材料专业)录取的双胞胎兄弟李斌强、李斌磊一度引起社会关注,原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他们在6岁时父亲出车祸去世,母亲一人身兼多职抚养兄弟俩读书,家庭条件十分拮据。通过媒体的呼吁,最终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会和热心市民陆佩芬,分别与两个孩子进行了结对助学。2022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的弟弟李斌磊正式毕业。作为我们首轮资助的学生,看到他完成学业,我们同样幸福感满满。而通过几年的学习,哥哥李斌强也对医学专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会也表示他们欢迎李斌强学成归来回报家乡,如果孩子大学毕业后还想深造,他们也将全力支持。
经过5年多时间的接力跑,市传媒中心已经帮助了60多位寒门学子,他们中一些与李斌磊一样,已毕业走入社会,有些还在继续深造。而每年暑期,关注寒门学子、聚力助学也成了一种新风尚。通过各个渠道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助学的行列,“我想结对一个孩子”“这个学生的学费我们企业全权负责”“4年结对结束了,今年我还要再结对一个孩子”……今年开始,我们采取了“集爱助学”的方式,发起更为广泛的爱心支持。今年7月26日,我市百花小学的教师陆春燕,在网上看到今年的求助学子姚碗平,孩子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她及时发动班级里的学生、家长募捐了10200元助学金,送到姚碗平手上。“我是教育工作者,不忍看这些孩子的求学之路坎坷,我得用我自己的力量帮一把。”陆春燕表示。
我们有理由相信,很多年以后,当这些寒门学子学有所成后,他们还会想起,在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他们的命运是怎样改变的。